去過重慶,一直想寫篇“天生三橋”,醞釀了好長時間,就是寫得不順。還是讓我們先看看這張照片,開始進入現場吧。這就是“橋”,像座大石橋。但是石橋也好,木橋也好,甚至天橋、立交橋、江河大橋都是人工制造的用來跨越水道或道路的凌駕之路而已。

而“橋”則是天然形成的,并不是用來做天塹通途之路的,它實際上就是被地質學家稱為“喀斯特”的天生橋,真是橋、巧、峭啊……武隆“天生三橋”是全國罕見的地質奇觀生態型旅游區,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這個專業詞語容后面解釋),位于重慶市武隆縣城東南20千米處,在武隆至仙女山高速水泥標美路旁,距南國草原仙女山約15千米,距天下第一洞芙蓉洞僅30千米,是全國罕見的地質奇觀生態型旅游區。景區以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三座氣勢磅礴的石拱橋稱奇于世,屬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天生三橋”地處重慶市仙女山南部,具體位居仙女山與武隆縣之間,

景區內天生石橋氣勢磅礴,林森木秀、飛泉流瀑,包容了山、水、霧、泉、峽、峰、溪、瀑,是一處高品位的生態旅游區。
景區林森木秀、峰青嶺翠、懸崖萬丈、壁立千仞、綠草成茵,修竹搖曳、飛泉流水,一派雄奇、蒼勁、神秘、靜幽的原始自然風貌,以山、水、瀑、峽、橋共同構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畫卷。景區內游覽路線從崖壁到谷底共5千米,以“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天生三座規模龐大、氣勢磅礴的石拱橋稱奇于世。橋平均高200米以上,橋面寬約100米,在距離僅1.2千米的范圍內就有如此龐大的三座天生橋實屬國內罕見。其中天生三橋、飛崖走壁、擎天一柱、綠茵生輝、翁嫗送歸、仙女洞等景點引人入勝,使人留連忘返。我們一行驅車從景點最高處的大門入口,先乘電梯,自高至下負22樓,到第一個被稱為“天龍坑”的天坑,這是由于歷經數億年地質構造變化而造成的大面積塌陷:原來的山頂被下塌數百米,周圍形成了天然塑成的懸崖峭壁,造型奇偉,情態各異。
走過天龍坑,進入的第一座橋就叫天龍橋,也即天生一橋。此橋高200米,跨度300米,其位居天坑三橋之首位,頂天立地氣勢磅礴,猶似一條天龍凌空飛架,浩然長存。天龍橋橋中有洞,洞中生洞,洞洞相接,洞如迷宮,既壯觀又神奇,人們走進這里,好似見到了金庸武俠小說所描繪的神洞仙境,

眼前景色猶如電視連續劇《天龍八部》、《神雕俠侶》所展示的一樣,洞中生煙,煙里升仙啊。看著這仙境神洞,使人忘記了它實質上是天龍橋中的一個橋洞,它是武隆縣喀斯特地貌造成的一大奇觀。
重慶武隆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邊緣,是大類山、武陵山與貴州高原的過渡地帶,它位于長江右岸支流烏江下游峽谷區,由于受碳酸鹽巖與砂頁巖不同巖性分布的影響,所以就產生了喀斯特地貌。經過數億年來的孕育,這里便出現了一大批鬼斧神工般的、具有獨特美學價值的自然景觀。這里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橋群。早在500年前的明代《一統志》中就有有關武隆天生橋的記載,說它分布在長度為10公里三疊系下統的碳酸鹽巖河段,由峽谷干谷、伏流、天生橋、天坑、洞穴、喀斯特泉組成,峽谷深200—400米,尤以其中的羊水峽和龍水峽地縫式巖溶峽谷最為壯觀;三座喀斯特天生橋,分布在同一峽谷的1.5公里的范圍內,橋間又有天坑,這在世界上可能是別無二例。
天龍橋發育有兩個穿洞,南穿洞為迷魂洞,北穿洞為現在的天生橋通道,其形狀酷似人工橋梁,青龍橋因雨后飛瀑自橋面傾瀉成霧,夕照成彩虹,似青龍直上而得名,黑龍橋因其拱洞幽深黑暗似有一條青龍蜿蜒于洞而名,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3座天生橋總高度、橋拱高度和橋面厚度這三個天生橋最重要的指標皆居世界第一位,其三大屬性更具有全球意義。(未完待續)

(從景點最高處入口,我們乘電梯下沉到天龍坑,欣賞懸崖赤壁,然后向天龍橋進發……)

(天龍橋看起來是一個神秘的山洞,洞中景色奇觀,神出鬼沒,游客進了洞也許就忘記了這本來是個橋。
)

(方方正正的洞口不多見,這個標志倒很能說明天龍洞本來就是天龍橋啊。)

(天龍橋終于有出口啦……)

(出了天龍橋,往左就是迷魂洞。
它應該是橋,但卻不被人叫為橋,僅僅是個洞,真是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啊!所以,天生三橋里沒有迷魂橋,只有迷魂洞……)

(這可是張藝謀大導演的杰作啊,這個人造景點就是天福驛站,《滿城盡是黃金甲》的實拍現場。)

(這是青龍坑的風景點)

(這也是青龍坑的風景點)

(這更是青龍坑的風景點,看看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