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縣城
第一次聽到“武隆”這地方,還以為是“五龍”,猜著是個與五條龍傳說相關之處。到了武隆縣城,看到高大的大理石碑上刻著“武隆”,恍惚間成了“武陵”,那個數十里繽紛桃花,數百載遠離塵世紛擾的世外桃源,夢里天堂。細看,高樓林立,忙碌著的行人,到處翻修的柏油馬路,哪是那個數得清、聽得見時間在沙漏中消失的武陵啊!
不久才知道,武隆還真與“龍”有關,《明一統志》載:“逶迤如龍,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只是到了明洪武十三年因廣西一縣同名,故改“龍”為“隆”, 寓興旺發達之意,更名武隆縣。古人的命名往往韻味悠長,什么“瑯琊”、“ 郁孤臺”、“牧野”、“潼關”、“琴川”(今常熟)……不是我們今天的“轉盤”、“南城”、“城西新區”之類可比的。
武隆地處重慶東南邊緣,距重慶市128公里,山遠地偏,本屬貧困之地,可是上帝給了武隆奇山秀嶺,再加上武隆重視旅游開發,去年竟任命了16位旅游局副局長到全國各地“叫賣”當地風景,并投入20億打造旅游基礎設施,如此武隆很快就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一年時間旅游收入就達到23億多。武隆全力打造新武隆縣城,并沒有對舊縣城進行拆遷改造,而是在舊縣城隔江修建一個全新的縣城,夜晚,游人就可以看到一個奇特的夜景——江這邊是現代武隆,燈火輝煌,霓虹閃爍,江那邊是老縣城,寧靜如水,曲徑小巷,雞犬相聞。
武隆的標志性建筑是蝙蝠狀的體育場,據說,那時的縣政府比較窮,沒錢修建體育場,一個開發商主動提出免費修建,條件是政府贈送體育場周邊的土地,結果精明的開發商在體育場四周建立了很多高樓大廈,獲利遠遠超過修建體育場的經費。在中國,行政命令就是金錢,悲乎?喜乎?
閑步武隆,我想起了瀘州古敘、合江原始森林,它們少的不是天生麗質,而是養在深山,遺世忘機,孰幸?孰非?
芙蓉洞
第一站是芙蓉洞,因臨近芙蓉江故名,與艷若芙蓉一點關系都沒有。
芙蓉洞口,趁同行的老師們忙著拍照,我四處晃悠,發現兩山之間有索道和溜索,索道太呆板,我向來不喜歡。而在大江之上的溜索還沒試過,雖說票價50元有點貴,但我還是毫不猶豫地上了溜索。略有點失望的是溜索的速度慢,坡度平緩,沒一點驚險,但好在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鳥瞰芙蓉江。怪不得航拍風景是最有震撼力的,鳥瞰芙蓉江,如一條層次分明的玉帶在崇山中流動,人像一只晃晃悠悠的風箏飄蕩而過,那空氣,是從未有過的新鮮,那風,是從未有過的清冽,那自然的色彩,是從未有過的鮮活和靈動。那一瞬間,足以洗滌心靈之處所有的塵埃和浮躁。
進入芙蓉洞,這是個被公認的世界級溶洞。說世界級,是因為其沉積物形狀最為豐富,幾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類型。奇妙的是觀之水涔涔的,用手一摸,卻沒有水,有的表面似乎開始玉化,呈現出玉石般晶瑩剔透。
芙蓉洞的鎮洞之寶是珊瑚瑤池,水深不過1米左右,水質清澈透底,冰涼浸骨(我偷偷摸了一下),最奇妙的是在水面上漂浮著一層像珊瑚一樣的石晶花,而晶花浮筏上生長著兩根翠玉般的石筍,據說此景只有法國一個洞穴才有,但水深和面積都不如珊瑚瑤池大。我真想去掰掰那石晶,看看怎么會有那么形似珊瑚的石頭呢?
時間仿佛凝固在這些層層疊疊的石花,形態各異的石幔、石筍、石鐘乳上。億萬年前,洞穹之上應該是有一條石縫的,水正是從那條貫穿了洞穹的石縫中流下,形成了今天密不透風的“箭陣”,仿佛走進金庸先生筆下金蛇郎君那機關重重的居所。盡頭處,億萬年前壯觀的瀑布以一種固態的姿勢向眾人們訴說著滄海桑田,而站著品頭論足的我們僅僅是這時光隧道中多么短暫多么不起眼的一霎啊。
走出溶洞,我輕輕關上了時間之門……
仙女山
上午,仙女山還沒有醒來,我們就到了。
一下車,不禁抱緊了雙臂,寒意襲人。濃霧把整個仙女山包裹著,似乎驅趕著慕名而來的好色之徒們。
仙女不知道躲哪兒了,高山上的草原卻大大方方地迎接著各地的游人。濃霧并沒有完全散開,若有若無地繞著草原飄呀悠啊,把草原渲染得靈氣十足,真像隨時都會從草原的那頭霧的盡頭飛出一個仙女似的。
我脫下鞋子提在手里,赤腳踩在草地上,草軟軟的,露水涼絲絲的,一直往前走,遠離了喧鬧的游人,草原的一頭竟然憑空多出了一個小樹林,讓我的腦子里突然冒出“綠野仙蹤”這幾個字來。找了一圈,沒找到仙蹤,但空氣倒像仙氣,沒一點世俗味,我使勁吸了幾口,讓五臟六腑都享受享受這澄凈無比的仙氣。
牛羊悠閑地在草原上吃草玩耍,該干嘛就干嘛,絲毫沒受游人的影響。小牛犢躺在媽媽奶下,喝著喝著就睡著了,牛媽媽也不急,靜靜地吃著草等著。小羊羔頑皮點,在羊媽媽身邊跳來蹦去,羊媽媽也不惱,憐愛地看著自己的寶貝。還有牛和羊玩到一塊的,你追我趕,并沒有種族的界限。這里的牛羊連叫聲也特別少,他們也不愿意打擾到仙女們的寧靜吧。
遺憾的是聽說因為安全事故跑馬被取消了,大約是一個女子在跑馬的時候臉部嚴重受傷。不然馳騁草原是何等的快意和灑脫啊。
我想,總會有這個機會的。
天生三硚
天生三橋是天生的(廢話),因天坑而成。
乘電梯下到天坑,又沿梯而下,走了好一會才到坑底,抬頭一看,壁立千仞,天龍橋橫跨天坑(橋高200米,跨度300米),確實有飛龍的氣勢。轉角處,山中清泉有節奏地滴落空谷,整個山都空靈起來。遺世而獨立的佳人一定就住在這里吧。
我最感興趣的是那座唐代驛站,并不是因為《滿城皆是黃金乳》這部片子,我對老謀子的電影向來興趣缺缺,找不到一個名導演對人性的思考,人道的關懷,幾乎所有片子都充滿著生命的漠視,人文的缺失。
走進驛站,仿佛看到馬蹄聲處,唐代華彩應聲而至,楊貴妃的荔枝路經這里了嗎?卓文君那封忍辱勸變心丈夫回心轉意的家書是從這里帶去的嗎?那平定中原的捷報也是從這里馬不停蹄地送來的嗎?驛館早以消失在紅塵之中,而今的驛館只是為應景而建,但是我追念的那根心弦還是在那仿古的一磚一瓦中劃撥著。
青龍橋和黑龍橋略為秀氣,但因橋下泉水日漸枯竭,有的地方甚至露出白生生的石頭,偶爾水流潺潺,碧色生冷。多少年前這里大約飛瀑清泉,險峰危樹,可惜現在見的只是影子了。
據說當地居住了不少土家族,有別致的吊腳樓,但因為時間關系,沒能目睹,也許,遺憾也是一種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