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說:“沒吃過武隆的羊肉,就等于沒有來過武隆。”這句話是他2006年拍攝《滿城盡帶黃金甲》時,在武隆嘗過了羊肉之鮮后,留下的名言。幾年后,張藝謀協同王潮歌、樊躍打造的大型實景演出“印象武隆”橫空出世,老謀子與武隆再續前緣,想必又吃了不少羊肉。
碗碗羊肉。
軟糯的羊蹄。
令人垂涎的羊肉湯鍋。
吃羊肉,一想起來,大多人的腦海里會泛起北國的飄飄大雪,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好吃的羊肉在北方。但是,如果你吃過了武隆的羊肉,你的認識一定會改變。在這里,有一大片高山森林草原,在仙女山上,悠閑的牛羊是云朵喂養長大的,這里的板角黑山羊,是大自然饋贈的絕妙美味。
武隆羊肉好吃,與武隆獨特的地理地貌有直接的關系。武隆擁有世界最為奇特的喀斯特奇觀,地處渝東南邊緣大婁山脈的褶皺帶,多深丘、河谷,以山地為主。自然概貌為八分山,分半地,半分水。這樣的環境,更加適合羊的生長。無論是險惡的烏江懸崖,還是俊秀的仙女山草場,散放的羊群是隨處可見的風景。武隆羊肉的最大特點是沒有膻味,因為羊的生長世界里天然生長著幾百種植物,到處是被當地人稱為“神仙水”的山泉,羊在享受了大自然的這些饋贈之后,膻味就神奇地沒有了。有人把武隆羊肉,稱為“藥膳”——這幾百種植物不就是人們常稱的中藥么,羊吃草,人吃羊,羊自然就成了“藥膳”。
武隆羊肉,肉質鮮嫩,色澤鮮紅,高蛋白低脂肪,并且富含多種氨基酸和大量維生素,膽固醇含量低,能御寒、補虛、防病,屬肉中珍品。按中醫的說法,羊肉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
常年生活在高寒山區的武隆人,不像其他南方人一樣只有等到冬季的時候,才戀上一頓御寒的羊肉。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羊肉依然是這里的家常便飯:碗碗羊肉、羊肉湯鍋、羊肉火鍋、烤全羊、全羊宴……在武隆,羊肉,永遠是美食的第一選擇。
武隆羊肉湯鍋 絕在那一鍋翻騰的紅湯
武隆,是紅湯羊肉湯鍋的發源地,除武隆本地以外,在其它地方很少再能吃到正宗的麻辣羊肉湯鍋。
武隆羊肉湯鍋之絕,也絕在它的紅湯鍋底。早聽說武隆李家羊肉村的紅湯羊肉湯鍋最有名,張藝謀最鐘愛的武隆羊肉館也是這一家。第一站,重慶美食記者們就直奔李家羊肉村。
夜幕下的武隆縣城,夾在一條深邃而神秘的山溝里,密密麻麻的燈火映襯出兩邊大山的輪廓,天上的星星眨著天真無邪的眼睛,縣城里燈火輝煌,穿城而過的烏江歡迎著我們的到來。
位于武隆縣城芙蓉西路的李家羊肉村很好找,停車也方便,店面新裝修過,大廳寬敞明亮,包房整潔淡雅,整個空氣里都彌漫著羊肉的肉香。我們點了一大鍋紅湯羊肉,當冒著熱氣的羊肉湯鍋端上桌時,我們都被鍋里的羊肉深深吸引了:巴掌大的羊肉片切得如薄紙一般,一片片羊肉浸泡在翻滾的紅湯里,在翻滾律動的羊肉、羊雜碎間,點綴著魔芋、木耳、豆芽、竹筍和香菜,香氣撲鼻。沒人經得起這樣的誘惑,大家紛紛動起了筷子。細嫩而肥美的羊肉片,讓人為之一爽,武隆羊肉竟然是清香的,肉很緊實,每一次咀嚼,羊肉獨特的香味便會在整個味蕾里加強一次;再喝一口熱辣的湯,湯底里各種輔料的辛香,層次分明,一切鮮香盡在不言中,全身上下頓時也通絡了;還有翠青的蔬菜、鵝黃的針菇、白亮的粉絲、開胃的香菜和小蔥,再來一杯三河口花酒,所有人都吃得講不出再見。
如此的珍饈美味,當然不是朝夕間可以練就的。據介紹,起源于火爐鋪的李家羊肉湯鍋,傳承已有五代,李順是火爐鋪李家羊肉湯鍋的第五代唯一傳人。
火爐鋪位于武隆東北部崇山峻嶺中,是唐朝拓展京城至兩湖、兩廣萬里大唐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明末清初,隨著南來北往的官員、商賈、旅客增多,火爐鋪的李氏前輩開始從事以野味小吃為主的餐飲之業。他們根據客人的喜愛,經營采用仙女山、周家山、東山箐、桐梓山的山羊為主料,輔以多種中藥及香料做出來的羊肉湯鍋,其色、香、味俱佳,深受歡迎。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在途經大唐路下榻火爐鋪驛站時,特在此地品嘗羊肉湯鍋并贊不絕口也!
發展至今的李家羊肉村,在秉承祖上秘技的基礎上,更將烹羊之道發揚光大:李家羊肉村的順群羊肉火鍋、粉蒸羊肉、順承羊肉湯鍋、野生魚羊鮮火鍋、全羊宴、腌熏羊肉、禮品羊肉等系列食品,每年都會吸引大批過境客商,凡稍作停留、循香泊車的覓食一族必定不放過機會,在緊挨仙女山的縣城內飽餐一頓,然后把羊肉湯鍋的美味傳播到東南西北中。時有遠方的客人,逢長假時不惜驅車數百里,只為前來解饞開胃,足見李家羊肉村羊肉聲名之盛。
作為武隆縣地方特色美食的代表,李家羊肉接待過無數政要人物及外賓華僑,也被眾多媒體爭相報道介紹過,無數游客慕名而來,從無掃興而歸者。
肯定是羊肉味道太好,或是我們的食量太大,一個大鍋吃完之后,我們還陸續消滅了粉蒸羊肉、鹵羊蹄、香酥羊肉、羊肉干等美味,當我們心滿意足離開李家羊肉村時,時間已是晚上11點半。街上依然是燈火輝煌,餐館依然是賓客滿堂。本地客、外地客,一個個圍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鍋,吃得額頭、背上冒汗。作為武隆的一道地方特色菜,武隆的羊肉湯鍋確實是名不虛傳。除肉質鮮香外,分量也比較充足,價格也比較實惠。如果你要去武隆旅游,建議你逛一逛燈火中的武隆縣城,在燈山燈海的武隆夜景中,別忘了品嘗武隆的羊肉湯鍋。
武隆碗碗羊肉 滿城盡食一碗鮮
在武隆,碗碗羊肉是最普遍的吃法,其特點是方便快捷,吃了就走。當然武隆的碗碗羊肉可是極為講究的,而且味道都特別好:上好的羊里脊頭煮得入口即化,再佐以武隆當地獨具特色的湯料,絕對是你不能錯過的一道美味小吃!
武隆碗碗羊肉是從羊肉湯鍋演變而來,先將帶皮的鮮羊肉(正宗的武隆碗碗羊肉必須是帶皮羊肉)煮熟撈出切片,然后用羊骨加入姜、蒜和秘制香料熬湯,然后用羊油、豆瓣、花椒、辣椒和其它香料炒料,熬好的湯和炒的料加上切好的羊肉煮一鍋湯鍋,待食客來之后乘上一碗,便是正宗的碗碗羊肉。
對于武隆本地人來說,碗碗羊肉就是最市井的幸福生活;而對于來武隆旅游的人來說,碗碗羊肉既是最地道的美味又經濟實惠而且方便快捷。一碗紅燒羊肉、一碗酸辣羊血、一份泡椒羊肝、一碗豆花、一碟泡菜,再來幾碗米飯,很少有人不被吃撐的。
作為武隆最具地方代表性的特色美食,武隆碗碗羊肉,最早出名于該縣的羊角鎮。羊角鎮是烏江下游的一個古鎮,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其得名據《武隆縣志》記載,是因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一個夏夜,雷電交加,暴雨如柱,頃刻間,烏江南岸的巖翼崩塌滑坡,巨大的泥石流堵斷烏江,形成一個大型的磧壩,貌似羊角,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羊角磧。這個磧壩堵斷烏江,使原來水流平緩的江面變得湍急,江水咆哮,巨浪滔天,開成了烏江上著名的“五里長灘”。
在武隆至白馬沿烏江公路未修通以前,羊角鎮是一個小小的港口。為了滿足過往客人圖方便、簡單的要求,聰明的羊角人將一些小吃如碗碗羊肉、羊角豆腐干、豆魚、黃糕、油茶等店面開在人們經過的古鎮街道兩旁,形成了獨特的碼頭餐飲文化。
羊角碗碗羊肉所選用的食材是武隆當地養殖歷史悠久的優良山羊品種——板角山羊,這種山羊因長期食用懸崖峭壁上的各種野生藥材的樹葉,身體健壯,肌肉結實,形成了與其它山羊所不同的羊肉肉質。因此,烹飪出來的碗碗羊肉鮮嫩可口,受到過往食客的長期喜愛,甚至有“到武隆不食碗碗羊肉,等于沒到武隆”之說,武隆碗碗羊肉,早已是當地美食一絕。
客觀地說,武隆的碗碗羊肉,家家戶戶味道都不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在眾多的羊肉館里,煙草村碗碗羊肉,絕對是名氣最響,被廣大食客推薦得最多的一家武隆碗碗羊肉館。這里的碗碗羊肉、羊血、泡椒羊肝、粉蒸羊肉永遠供不應求,特別是粉蒸羊肉和泡椒羊肝,稍微來晚了點,就只能“一聲嘆息”了。據煙草村碗碗羊肉館老板回憶,她記得的最高紀錄,是有一位客人一個人吃光了八個碗碗,嘆為觀止。
碗碗羊肉在武隆既平易近人,又深入人心。還是那句話,到了武隆不吃碗碗羊肉,你就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