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眺均濟橋
均濟橋橋面
五孔橋洞
初到鴨江,正趕上一個細雨飄飛的季節,密而細的雨絲隨風拂面,輕輕地滑落在頭發上、眉毛上、嘴唇上,帶著些許涼意。一個人走在鴨江的大街上,特別是在這樣一個雨天,感覺格外詩意。
雨淅淅瀝瀝地下著,仿佛在給大地補給營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心情格外舒暢,就算天公開一下玩笑,我也能坦然接受。不管身在何方,只要心中有一個“念想”,我的夢想就不會滅。話說霧里看花花更艷,霧里看人人更美,霧里看橋橋更奇。雨后的天空格外的藍,格外的涼,格外的美,仿佛經過洗禮一般。只身來到鴨江,只為重走故人留給我們的橋——均濟橋,去切身感受它獨特的“舊”與“新”。
站在馬頭山上俯瞰大溪河,一河碧水,千點銀波,蜿蜒而去。在鴨江街南端,均濟橋東西飛架,如彩虹橫臥大溪河上。
關于橋的美麗神話
均濟橋原名“度生橋”、“存真閣橋”,鴨江人習慣稱之為“鴨江大橋”。均濟橋橋型雄偉,結構堅固,為鴨江八景之一,也是武隆縣石拱橋之冠,有著170年的歷史。據說在光緒13年的時候,當時因為河水上漲,人們無法抵達對面河岸。老百姓都很想修一座橋,于是聯合向官府上書,表達了要修橋的愿望。后來,官家出了些錢,百姓募捐了一些,于是,終于有錢修建這座人們夢寐以求的大橋了。
相傳170年前,當人們準備修橋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定橋位卻讓人絞盡腦汁。最后,大家臨河商議考察定位。正在這時,不知從何而來一位手提竹籃的年輕漂亮女子涉水過河。女子卷起褲管,毫無懼色地向河里走去。豈料,深水總是淹不過她的腳背,她大步流星,如行平地,到達彼岸。她回首望望眾人,淺笑著指了指剛才涉水的路線,然后化著一陣清風隱去。這時,眾人如夢初醒,紛紛望天叩拜,感謝觀音顯靈,前來幫助定橋位。后來,人們在橋東頭不遠處修建了一座觀音殿,以此紀念觀音菩薩。
均濟橋是五孔大橋,中間三孔大洞比兩邊的小洞高出2米有余,橋面中間高兩頭低。據說在當初橋墩上還有4頭石獅子,可惜文化大革命中沒能幸免,被人為破壞了。我覺得非常惋惜。
均濟橋全長96米,寬6.7米,高15.5米,為四墩五孔桃型石拱橋。橋基穩固,橋墩迎水面成三角形構造,像輪船的分水。橋墩大約長6米,寬4米,高10米,橋的分水大約高出橋墩5米。
均濟橋曾有龍圖騰
從遠處遙望均濟橋,在小草、白云的襯托下,橋顯得格外的不同。而此時的天氣也讓我看到了均濟橋的另一種美。雖然被雨滴浸透,但草的綠,云的白足以能讓均濟橋重生。是的,別人只看到它能給人們帶來方便,卻忽略了它自身的美。
一眼望去,三個大小相仿的大孔出現在了我的視野里。據說,本來橋洞上各雕塑著一條巨龍,龍頭朝上游,高高揚起,龍尾在橋面的另一邊,后來因為人為原因,這條龍已不見了蹤影,只留下石孔在那獨領風騷。橋面欄桿是用長方體石頭砌成的花磴,每塊石頭約長1.5尺,高和寬均為9寸。欄桿有兩排花磴,每排大約一百個,在花磴的上面是一條梯形的屋脊石,高約7寸,欄桿高約2尺5寸。奔騰的水流從橋下穿過,無疑是在向它示威。這數年穩穩扎根的石孔呀,你是怎地奈得住寂寞?
側面——神秘的五孔橋洞
如果不特別注意,根本不容易看清楚均濟橋是五孔橋。從遠處看,永遠都是三孔橋,因為另外兩孔被樹和老屋所掩蓋。當離它很近的時候,你才發現,它有五個“孩子”,一個都不少。
另外兩個略小的橋孔同樣都是用石頭砌成的,不知費了老百姓多少的心血才打磨成了現在的石拱橋。看到這橋,由衷的想感謝當初修建這橋的老百姓。如果不是他們,現在的人哪能這么悠然渡河。
踩在均濟橋上,任由雨滴滴打在臉上。閉上眼,仿佛能親眼看見那龍、那獅子在對我笑呢。站在橋上感覺特別踏實,特別安心,有種乘龍駕霧之感,如果天空再現幾朵祥云,或許這愿望就能實現吧!
均濟橋呀均濟橋,你已變成了我心中最美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