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溪流水碧潺潺,古木蒼藤暗兩山”,武隆是一個聞名西南的河流之所在。內有烏江、芙蓉江、木棕河、長途河、石梁河、大溪河等兩江四河。更有無數溪流、懸河、暗河、溪流縱橫其間。這些河流美化著武隆的丹青圖畫,滋養著武隆悠久的歷史,使武隆成為全國著名的旅游勝地和電氣化基點縣之一。
烏江
烏 江
“萬山誰劃斷,一水界東西”,烏江是武隆的血魄!烏江,古稱延江,其后亦名涪陵江,又名黔江,現稱烏江,這里有著名的天險烏江。
烏江發源于貴州省威寧縣可蓋鄉石崗嘴,自西向東,流經貴州省的遵義、石阡、思南、印江、元江等縣,在沿河縣黑猴堡進入重慶市區,入渝后,由東南向西北流經酉陽、彭水、武隆、涪陵,在涪陵的麻柳嘴匯入長江。酉陽縣龔灘鎮以下275公里是烏江的最佳航段,自古以來便是黔中貨物進出的主要通道,是涪陵地區特別是酉秀黔彭等渝東南各區縣經濟發展的運輸大動脈。
烏江在武隆縣境內的流域,東起彭水縣與武隆縣交界的木棕河,西迄大溪河入涪陵境,全長79公里。流經黃草、江口、中嘴、巷口、土坎、羊角、白馬、興順等鄉鎮。在武隆境內的烏江沿岸,古代先后建有新灘、江口、土坨、巷口、關灘、武隆、石床、羊角磧、白馬等鎮。現在沿江有龍溪、黃草、江口、中嘴、巷口、土坎、羊角、白馬、桐麻灣等九個港口碼頭。
烏江以它的險竣雄奇聞名于天下。洶涌澎湃的江水在崇山峻嶺間奪路而走,岸勢陡峻,峽谷深長,灘峽險竣,兩岸山峰直插云端,峭壁懸巖凌空而起,隨處可見。“山斜樹橫懸江上,兩岸猿猴映水中”,木棕峽、江門峽、鹽井峽、料石峽、桐麻峽等處抬頭而望,兩巖高山對峙,崖壁刀砍斧切,使人望而生畏,驚嘆不已。北宋詩人黃庭堅“撐崖拄谷腹蛇愁,箐入攀天猿低頭”是對烏江再恰當不過的寫照了。烏江水流湍急,平均比降0.5‰最大流速6米/秒。水下暗礁叢伏,灘峽險惡,形成常年灘或時令灘,總計8峽33灘,占烏江縣內流程十分之八。解放前,常有觸礁沉船的事故發生,客商船工丟財喪命,故有“養兒不用教,武隆彭水走一遭”的諺語,古代船工造船,多在船尾特意構造,以便適應險惡的水勢,叫做“歪屁股船”。解放后,人民政府整治了烏江,經過炸灘、筑堤、梳理河道,徹底根治了險灘,以汽輪淘汰了歪屁股船,暢通了水運。現有客船、貨輪東南走彭水、沿河,西抵涪陵、重慶,交通極為方便。
烏江如文壇如畫,頗得詩人青瞇。昔清代詩人,福建進士翁若梅,在出任酉陽州牧時,由福建啟程,路至涪陵,改乘小舟逆江而上,駐足武隆(土坎)作有《舟行抵武隆》一詩,盛贊了烏江山水,他認為:“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詩曰:“孤單發涪陵,單轍一徑入,繚曲而坳深,令我心謬栗。悠忽度危灘,凌波如拾級,白丈云際垂,纜夫一當十。時忽值平流,山回徑路室。舟如掠水鳧,前后互相失。五步一靈崖,幽賞不暇給。或如虎豹蹲,或象老人立。天半灑飛泉,水窮懸石室。猿猴壁上行,游魚鏡中擊。四顧悄無聲,片帆曳殘日,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安得王右承,再試輞川筆”。
芙蓉江
芙蓉江
芙蓉江發源于貴州省綏陽縣的石甕子,由南向北流經黔渝兩省市,在武隆江口注入烏江,全長231公里,是烏江最大支流。芙蓉江古名濡水,又名盤古河,因與烏江交匯處的江口鎮沿岸多芙蓉樹,故稱芙蓉江。
芙蓉江重慶段屬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河道長為35公里,以典型的規模宏大的“U”形峽谷為主,2003年重慶江口電站庫區蓄水后,該段江水又已形成兩岸秀麗的高峽平湖風景區,風景區面積將達150平方公里之多,而其中眾多的島嶼、港彎、半島會成為游人青睞的水上樂園。
芙蓉江景色秀麗,山青、水秀、崖雄、峰奇、峽幽、澗深、灘險、流急、瀑飛、泉涌,天作畫廊,美不勝收。在重慶武隆段的高峽平湖游覽區江水碧綠發藍,兩岸蒼勁樹根千姿百態,絲竹垂釣,綠影婆娑。加之水鳥飛舞,鐘乳垂掛,飛泉流瀑,高山翠峽,偉峰石筍,橫亙10余里而不絕,珍稀動物穿梭其間。可謂兼瞿塘之雄,巫峽之幽,西陵之險,真可謂“芙蓉水美勝九寨溝,風光不減大寧河”。
木棕河
木棕河
木棕河發源于武隆后坪鄉箐口麻灣洞,源頭水源為地下水,河流由北向南,流經后坪鄉、桐梓鎮、滄溝鄉、彭水縣共和鄉等4個鄉鎮,全程40余公里,垂直落差近500米,在滄溝鄉野寒山腳下巖岍口處匯入千里烏江。
木棕河流域可分為三段,官渡至麻灣洞為上段,此段多為急流,險灘,峽谷、瀑布,兩岸經常有猴、野豬、麂等動物出沒;官渡至木棕渡口為中段,長6公里,漂流蜿蜒曲折,河水清沏透底,魚兒暢游,鳥兒嬉水,兩岸山谷見平川,稻花四香,獨特的滄溝西瓜出產于此,其間三橋(鐵索橋2座、公路橋1座)一渡承接兩岸人民世代友情,不時傳來苗家姑娘的歌聲,遠離都市的煩惱,讓你回歸自然;木棕渡口至巖岍口為下段,長6公里,水流急喘、浪花四濺,河水刨哮入江,兩岸山巒重疊,怪石林立,綠樹成蔭,抬頭只見一線天,江天一色,造就一幅天然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