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年底就滿65歲了,作為家中的長子,我提議為母親祝壽,邀請親朋好友來熱鬧一番,本來以為會討得母親的歡心,哪知竟然遭到母親堅決反對,這是我們六姊妹都沒有想到的事。
母親對我們說出的理由很簡單,辦壽宴太麻煩了,你們幾姊妹的小孩都還在讀書,需要花費的地方還多,加之你們各人有各人的事,就不要把時間花在這種形式上了。你們的孝心我領情了,你們健康平安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壽禮。
母親雖然這樣說了,但我們想還是在她生日那天,做一桌好飯好菜,犒勞犒勞辛苦了大半輩子的母親。誰知,第二天一大早,與母親住得不遠的妹妹就打電話來說,母親與父親一大早就出門干農活去了,叫我們不要再操持了。
母親用勞動的方式來紀念她的壽誕,其實已經不止一次了,每次她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會避而遠之。年輕時,幾乎是一年生一個,直到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母親才沒有再生育。當年,母親巾幗不讓須眉,與男勞力一樣犁田打筢,打柴養豬,盡管掙到的工分與男勞力不相上下,但分得的糧食依然不夠一大家人吃。就是在這種窘迫的情況下,母親帶領我們起早貪黑,開出了十來畝山地,種植玉米、紅苕、地瓜,既可以用以填充我們饑餓的肚子,又飼養了條母豬,靠出售豬仔來補貼家用,供我們六姊妹讀書之用。每年我們幾姊妹回到老家時,都有鄉親動情地講起我母親能干的事跡,講述父母當年供我們生活、學習時的艱辛和不易,叮囑我們一定要牢記父母的恩情,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目不識丁的母親不僅養育了六姊妹,而且還在我的家鄉創造了奇跡,就是讓我們六姊妹都完完整整地讀完了初中或中?;虼髮W,直到讀得自己實在不愿意讀了,才算終結的。二兄弟讀了五個初中,沒有跳出“農門”,后來有機會深造了,還是母親說服了父親,讓他去讀了中專。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和問題,無一例外都是母親為我們出主意、想辦法,甚至于親自出面求人解決的??赡赣H也是一個不護短的人,當我們做錯了事,被別的孩子或家長追到家中時,母親除了一古腦地要求我們道歉外,就是拉下臉來嚴厲批評,或者讓我們嘗嘗黃荊條子的“味道”,讓我們一而再再二三地保證下次不再犯了。
隨著我們幾姊妹的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母親除了種好自己的承包地外,又當起了編外保姆,帶起了孫子孫女。沒有進過一天學堂的母親帶孩子最大的經驗,就是從不無原則地寵愛,而是注意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和獨立能力,所以幾個孫子孫女三四歲時就能自己洗衣服、煮面條了。母親帶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禮貌、有孝心?,F在已經20多歲的我兒子,一回到家,就會主動地收拾房間、打理家務,讓我們休息。
俗話說,多子多福。然而,直到現在,已經65歲的母親還是沒有享到我們的福,反而是我們時常享受他和父親的勞動成果:小到蔬菜、大米,大到他們喂養的豬肉。很多時候,姊妹間誰的手里一時拉扯不開了,她還會讓父親主動拿些積蓄來濟接,幫助度過難關。最難得的是,她還對孫輩設立了獎學金,凡是考上了大學的孫子孫女,她都一視同仁,發放獎學金5000元,要知道,她的養老金直到去年也才只有一萬元多一點呀。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看著母親一一天增多的皺紋,我們多想盡盡孝心呀,鄉親們也想趁機熱鬧一下。然而母親就是不讓,她說,那些年間,鄉親們幫了我們家不少的忙,別人家有紅白喜事之類的,能夠有機會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既是幫幫忙,也是對大家的感謝和報答。至于隨出去的禮,千萬不要有想收回來的想法,那也是對鄉親們的一種感恩。難怪,65大壽,她的選擇是逃避。母親是一個十分平凡的人,她說不出“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之類的話,但她的行動卻在一次次地詮釋其中的內涵。
母親不是一個美人,她卻做了一件讓大家都覺得好的事情。鄰居周婆婆80來歲了,老屋里只有她一人,兒孫們都在外地,照顧不了她。那天,身體一向硬朗的她臥床不起。母親知道了,頂著狂風暴雨,把她裹得嚴嚴實實的、背到了一公里外的公路邊,送上救護車,并為她端屎端尿、做飯穿衣,直到3天后她的子女趕到為止。知道的人都說,母親心地好,不記仇。想當初,周婆婆是何等的厭惡母親,不但經常冷眼相對,惡語中傷,而且有幾次還借口母親挖到了她家的自留地,而放狗咬傷了母親。如今,母親居然能夠不計前嫌,恩將仇報,實在是不容易呀。母親聽了這些話,不是一笑了之,就是淡淡地說,誰還去記那些喲。只要大家好,我做那些算不了什么。周婆婆86歲時,無疾而終,臨終之前,她對子女說,她這一輩子最敬重的人就是我母親了,期望兒女們以前能代表她向我母親說一聲“對不起”,道一聲“謝謝”。
母親,已經65歲的母親,還是農民的打扮,依然每天家里家外地忙碌不停,為家人、為鄉親,唯獨把自己置于勞動之中。
作者簡介:吳興剛,四川省攀枝花市作家協會會員,曾在《中國青年報》《四川日報》《四川政協報》等報刊和四川新聞網、東方網、南方網等媒體上發表過文學作品,有作品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