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跪母尚知孝,烏鴉反哺孝親顏。孝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古有漢文帝親嘗湯藥,董永賣身葬父的傳承;今有田世國換腎救母,張尚昀背母求學的佳話。然而就在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的思想里“孝”字的含義很朦朧。如今中國社會漸漸趨于老齡化,在一個家庭中,多半是四個老人或六個老人看護一個孩。頂在頭上怕嚇著,含在嘴里怕化了,要月亮都不敢給他摘星星,全家圍著他團團轉,使得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在他的心中“唯我獨尊”他覺得自己就是家里至高無上的,長輩為他們做這些都是理所應當。這樣下去,他怎能想起“孝敬”這個詞?
三歲,父母給孩子喂飯,那是孩子還幼小;十三歲,自己不動手洗水果,那就是依賴。五歲,父母給孩子洗面,是因為孩子還沒自立;十五歲,自己不學會洗衣物,那就是嬌昵。十歲不做家務,那是孩子還沒長大;二十歲還是邋里邋遢,那就是懶惰。三十歲,坐在電腦前,對父母一遍遍呼喚吃飯置之不理,只等父母把飯菜端在嘴下,這----我只能說是悲哀。過去一對老人養大一群孩子,現在一群老人撫養一個孩子都心力交瘁。這是為什么?過去孩子自己背著書包上小學,不用接送;過去十八歲就頂天立地,能擔起半個家。可是現在,媽媽的手臂貼著點滴的膠
布,還得氣喘噓噓地跑回家給上中學的孩子備午飯;老爸忍著腰肌勞損的疼痛汗流浹背地犁地,比爸爸高半頭的孩子興趣十足地玩著游戲大戰。看著現在的孩子,真不知道他們的思想里是否還留有一絲孝的影子。
有的人會說:他們還小,等長大了,父母老了,自然就學會了孝道。我認為這是完全不正確的,孝不分年齡的大小,不分事情的巨細。而是體現在生活中的時時刻刻,點點滴滴。那么究竟什么是孝呢?有一天,我在公園散步,聽到兩位老奶奶談話:我女兒又花一千多元給我買一件風衣,我的衣服滿箱滿柜,都穿不過來,這孩子還花這不該花的錢,不就是浪費嗎?可又不能拒絕孩子的一片孝心。哎。。。在老人的嘆息聲中可以看出,她在感激予兒女的孝敬的同時卻飽含著多少糾結?豪華小區,一位兒女都在國外做生意的老大爺要求送報紙的郵遞人員,不要把報紙投在門口信箱里,一定要每天都敲敲門,親自送在手中,目的就是確認一下獨居的老人是不是還健在。可見錦衣玉食的老人在寂寞中隱藏多少擔憂和心酸?一位博士請同僚來家吃飯,吃過飯他喊道:“媽媽刷碗嘍”。然后他把蹣跚的八旬老母扶進廚房,搬個凳子,讓老人坐下刷婉。大家都面面相覷。完畢,老人喜笑顏開地回了臥室。博士一邊重新刷一遍婉,邊說:“年邁的
老人都不想成為兒女的累贅,能為兒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就是他們最大的快樂。”這是多么愜意的孝道啊。
孝道,不一定是豪華的別墅,花不完的錢財,也不一定是像佛一樣的供養。 孝是寂寞中的相依相伴,牽掛中的一個電話,低落時的一句安慰。孝是病床前的無微不至,苦難中的不離不棄,百忙中的常回家看看。孝是需要時的一盆洗腳水,一碗稀粥飯,一次揉肩搓背。孝也要講究恰如其分,是父母的欣慰,而不是父母的負擔,更不只是兒女自我愜懷的心靈感受。簡單地說,孝就是父母的安心,順心,開心。這就需要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用心與他們交流。愿天下的所有兒女都懂得孝道,學會孝道,也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心滿意足地生活在 溫馨的陽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