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有多久不曾吃過母親做的飯菜,有多久不曾陪著父親好好聊會天。唐代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流傳千古,在今天的世界,誰又能真正明白“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真正含義。借口總是那么容易尋找,時間總是那么不夠,也許人生就總是這么無奈。
記得《印象武隆》中哭嫁歌唱到:“月亮彎彎照華堂,女兒開言叫爹娘。父母養(yǎng)兒空指望,如似南柯夢一場。一尺五寸把兒養(yǎng),移干就濕苦非常。勞心費力成虛恍,枉自爹娘苦一場。”也許山水秀麗的地方總是那么多感傷,但是父母的辛勞不是未曾為人父為人母者所能感受到的。
記得大學(xué)的時候,室友是四川人,經(jīng)常能聽到他父母對他的叮嚀:娃兒,出門在外,好好吃飯。也許操勞就是為父母者所推卸不了的天職。時間匆匆,逝者斯夫,當(dāng)我們也為人父為人母的時候,也將背起這沉重的天職,操勞著兒女的一切。
百善孝為先,沒有什么的善能與孝相比,沒有什么的愛能與父母對子女的愛相比。為了我們都會為人父母,都會有著兒子或女兒,請好好孝順你的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吾孝以及父母之孝。人世間最大的悲哀也許就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孝,需要的是一份份牽掛,需要的是一次次感恩,需要的是一次次行動。狐死首丘,懷念的也許是母親生產(chǎn)的劇痛、父親等待的焦灼;烏鴉反哺,報答的也許是給予來到這美麗世界的恩情;羔羊跪乳,承受不住的也許是濃濃的親情。作為萬物靈長的人,所能做的也許只是一個字——“孝”,孝順你的父母,讓他們不再操累,讓他們生活安康,讓他們安享晚年,讓他們感受到愛。
有人問:你幸福嗎?也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但對于父母來說,他們最大的幸福就是擁有一個孝順的兒子或女兒。這對于一些所謂專家來說也就是勞動人民最樸素的唯孝論吧。可最簡單的卻往往總是最難達(dá)到。有多少父母現(xiàn)在還在勞累?有多少父母現(xiàn)在還在悲傷?有多少父母現(xiàn)在還在受著傷痛?父母的淚,匯成一條江。
在川江邊流傳著二十四孝中“涌泉躍鯉”的故事。“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jǐn)。母性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魚膾,夫婦常作;又不能獨食,召鄰母共食。舍側(cè)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取以供。”將丈夫的父母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奉養(yǎng),盡心盡力,讓老人感受到家的溫暖。這就是孝,這就是愛。
有人說這是小愛,有人說這是大愛。其實重要的不是大小,而是這世界始終有愛。當(dāng)世界充滿愛,這就是美好的人間。假若人的一生能夠?qū)崿F(xiàn)一個愿望,我希望:讓孝行于天下,讓愛滿于人間。
無論身在何方,始終記掛著有老父親老母親的擔(dān)憂牽掛。時間慢些走,讓我們多陪一會老去的爸媽。我愛你們,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