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白云鄉各個村莊,處處風光宜人,幸福洋溢在村民的笑容之中,一幅“美麗鄉村”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白云鄉圍繞“生態休閑養生福地、高山特色果品基地、文明和諧幸福方地”的鄉村旅游發展戰略,經過不斷摸索、實踐,白云鄉的山更綠了,水更清了,道路更寬闊了,房屋更美麗了,村民更幸福了……
白云穆家洞
房前屋后變美
在白云鄉紅星村喻家溝,沿著入口的山灣,22戶人家依次排列,接著被一小山包隔斷,其余10戶住在另一山灣。
這些年,喻家溝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家家戶戶通了水泥路,在外掙錢的村民也紛紛回村,把白墻大院打扮得錯落有致。
雖然喻家溝人的日子在變好,但“里子”卻一直受人詬病。
“村民清潔意識不強,養的雞、鴨到處飛,糞便要么很少打掃,要么直接往溝里倒,老遠就會飄來一股臭氣,成了名副其實的‘臭水溝’。”村民劉東說,現在城里人喜歡往鄉下跑,圖的就是農村空氣好,可以吃農家菜,可這樣的環境,誰還敢來。
劉東在外工作,見識多了,便一直想著改變。于是,劉東多次帶著同村人到羊角鎮艷山紅村實地走走看看,了解他們的過去和現在,介紹他們的做法。
看了艷山紅村,一顆不等不靠、自主求變的“種子”,便在喻家溝人心底扎下了根。
“回來后,我們就召集大家開了集體會議,談看法、想方法、話辦法。”劉東說,開完會后,喻家溝就按著艷山紅村的思路,組建了理事會,一方面帶頭示范,改變陋習;一方面監督指導,養成風氣。
“家家戶戶管好自己的房前屋后,亂倒垃圾的現象逐漸消失,就連門前的柴禾都放得整整齊齊。”談起家門口的改變,村民楊中權深有感觸。
思想觀念的“里子”轉變,自然帶來鄉村“面子”的煥然一新。
“我們按照綠化、美化、凈化、硬化、靚化標準改造村落,切實加強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治理面源污染,不斷美化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并實施村級垃圾集中收集、清運,有效治理農村面源污染,著力防治畜禽養殖污染。”白云鄉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還開展公序良俗建設;以“和”“孝”“美”文化建設,廣泛開展“潔美宜居示范戶”評選表彰,鼓勵群眾爭當先進、學習先進、崇尚先進,讓村民參與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中來。
龍田溝
外來游客增多
白云鄉境內旅游資源豐富,有300余畝千姿百態、巧奪天工的石林群,有歷史悠久始建于唐朝的啟教寺和幽深的大洞河峽谷,千畝茶山,萬步梯,當壩公園居民點,脆紅李種植園……環境優美,生態宜居。
“以前這里雜草橫生、到處是亂石,很不美觀,現在修建了文化走廊,墻上的彩繪不僅顏色靚麗,內容上也具有教育意義,每次走到這里都忍不住停下腳步看一會兒。”在白云鄉,記者看到,一幅風格清新大氣的水墨山水“文化走廊”,吸引了過路群眾,紛紛駐足觀看和留影。
近年來,白云鄉把建設“文化走廊”作為美化鄉村環境和鄉村旅游宣傳的一項重要內容,投資60余萬元修建了長約200米的文化走廊,“一墻一幅畫,一畫一風景”都涵蓋了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公序良俗、扶貧攻堅、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等內容。
白云石林
“過去一直守著金山銀山過苦日子,若不是發展鄉村旅游,我做夢都想不到自家能開起農家樂,現在夏天來避暑的人越來越多了,農家樂的生意也越好越好了。”談及眼下的好光景,選擇留在家鄉開農家樂的李大姐笑得合不攏嘴。
有了好風景,邁向新前景,鄉村越來越美,城里來的人也越來越多。在白云鄉,越來越多的村民像李大姐一樣,搭乘鄉村旅游的快車,將家門口的好山好水變為口袋里的“真金白銀”。
“通過整合投入,限時加快推進石林步道建設、穆家洞基礎改善和當壩示范點打造。該鄉投入900萬元全面完成當壩鄉村旅游示范點建設。目前,共有鄉村旅游接待戶37戶,其中一星級接待戶2戶,床位610張。”白云鄉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托特色林果基地,適時開展鄉村旅游觀光李花節、特色林果采摘節,旅游接待能力初具規模,年接待游客達2萬人次,有效帶動群眾增收。
美麗新場鎮
村民腰包變鼓
在白云鄉紅色村,連綿起伏的山坡上,脆紅李在微風下隨風擺動,只見一顆顆紫紅色的脆紅李密密麻麻的生長在樹上,李子樹已經被壓彎了,圓圓的脆紅李一顆挨著一顆,很是誘人……
果農曾茂于望著自家的脆紅李果園喜不自勝,他說,再過一段時間,脆紅李就全部成熟了,期待今年有個好收成。
“現在村里越來越美,一撥又一撥游客來此縱情山水,體驗農耕文化,享受采摘樂趣。”曾茂于說,鄉村旅游就像一把金鑰匙,打開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大門。
近年來,白云鄉培育鄉村旅游特色產業,讓綠色產業變旅游資源,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我們初期篩選了脆紅李、核桃、柑橘、車厘子等品種進行試種,經過試驗種植后,初步形成了脆紅李、車厘子、愛媛38號等6000余畝特色林果產業發展格局,其中,脆紅李基地3000多畝。”白云鄉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后年脆紅李畝產可達2500至3000斤,按照最低價每公斤4元計算,每畝可以收入5000至6000元,真正讓脆紅李結出致富果。
白云界標
依托特色產業,構建鄉村旅游新局面。白云鄉依托高山特色水果經濟,逐步建成紅色村、紅云村以“銀河”脆紅李為主、蓮池村以愛媛38號柑桔為主、紅星村以香羚1號核桃為主的四個特色果品產業帶,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種植模式。
“依托紅云村優質生豬養殖示范帶、竹林等資源,我們通過引進企業、組建專業合作社及協會引領,有機整合個體散戶,發展臘肉、竹編等特色手工業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依托脆紅李等特色水果、高山無公害蔬菜等農產品,引入社會資本,做實和培育農產品深加工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目前,全鄉新開發有特色鄉村商品2件以上。”白云鄉相關負責人介紹。
現如今,坐擁綠水青山的白云鄉,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不斷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村民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