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的苗家土寨
武隆縣最遙遠的鄉鎮要數后坪苗族土土家族鄉,此地乃豐都、彭水、武隆的交界處。
距縣城110余公里,這里苗族和土家族居多,有一座千年古寨——天池壩苗寨,可謂是藏在深山中的一塊“瑰寶”。
天池壩苗寨位于后坪鄉文鳳村,是目前渝東南乃至全市保存最完好的少數民族民居建筑群,深藏大山之中,當地人恪守著牛耕鋤耙的耕種方式,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古老傳說訴說苗寨神韻
背靠人頭山,苗寨恰似耄耋老者,透出幾分古韻。地勢平坦,全寨呈月牙形,良田沃土相伴左右;寨中農戶50多家,清一色的吊腳樓,各個精巧別致;踏過青石小路,池塘、涼亭和長廊呈現在眼前,桃李綠樹星星點綴;寨中最高的建筑要數觀景閣,一座四角三層的木質建筑,憑欄遠眺,上看人頭山,下看山王墩。
炊煙晨霧中,苗寨從睡夢中醒來,朦朧中透著神秘。
傳說天池壩苗寨是玉帝的七女兒綠衣仙子張天羽下凡的地方,她因天性活潑,不拘約束,偷渡凡塵尋找愛情。見此地勢平坦,風景秀麗,便在此建起瑤池(后人稱為天池),與董永攜手相伴,從此安居人間。“對面的山王墩就是張七姐家的看家虎。”寨中人最喜歡談論的就是張天羽與董永的愛情佳話,傳說張果老也曾到過此。
彭水縣鹿鳴鄉(解放前又名牛牽鋪)有座石山,酷似黃牛。人頭山和牛牽鋪之間有座小山形似犁(鏵頭巖)。相傳張果老自豐都耕地到后坪時,因沉醉古寨瑤池,便丟下犁,解開繩索,任其游走。
也有人說張果老艷羨張天羽美色,迷得走不動路,整天立在山頭,一邊放牛一邊窺探瑤池動靜。此刻,關于張果老的傳說,眾說紛紜……
古老的民族給寨中的一塘一景一石賦予了神話。這些神話口耳相授,代代相傳,雖然缺乏文字記載,但山歌卻是最好的媒介。
安然的吊腳樓
山歌唱出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說后坪山歌起源于明朝,歷經數百年。后坪山高谷深,林大坡陡,地處偏遠,當地民族信息閉塞,交通不便,與世隔絕。寨中人出門便是上坡下坎,生產勞作異常艱辛。極具智慧的土家族人常用山歌表達情感,既能舒緩勞作之苦,又能寄托對家鄉生活的熱愛。
為了能將山歌代代相傳,經過后坪政府及相關愛好人士的努力,后坪山歌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后坪人來說,唱山歌儼然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地眾多的少數民族中,土家族山歌在當地植根最深,名氣最盛,特色最明。他們的山歌適用于閑暇休息、生產勞作、走親訪友、趕場上街、青年戀愛、生日做壽、姑娘出嫁、哀悼亡人。
點茶時有點茶歌“正月點茶是新春,唱起山歌把土耕地。”一群姑娘小伙兒扯開嗓子盡情發揮,誰唱得最賣力,種的茶最上品;“郎唱山歌聲音亮,句句唱到妹心上,妹在房中坐不住,前門轉到后門望。”情郞就要出門,女子隔窗遠望,怎么也找不到身影,女子唱響離別歌,送送情郎,嬌羞送別場景甚是感人。
土家族山歌大都高亢嘹亮,跳躍性較強,一人起頭,眾人合唱,歌聲繞谷,響徹云端。不同的山歌特點不一,或通俗、放縱、辛辣,或嬌媚、乖巧、深情。類型紛繁奇特,勞動歌、情歌、儀式歌、生活歌、時政歌等十余種各具特色,或說或唱,皆入人心。
《后坪神韻》描出民間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寨子中的年輕一代,逐漸脫離農村,當地的山歌瀕臨消亡,他們對山歌的記憶大抵源于父母的口傳。
而熟悉山歌唱法的老者也所剩不多,山歌文化傳承成為老者心中最迫切的愿望。
后坪鄉政府為了保護和繼承民族文化,采取“鄉土文化進課堂”和“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從娃娃抓起”等措施。
黃華祿作為市級山歌傳承人,積極響應號召,他堅持每周讓山歌走進學校課堂。
現如今,后坪中心校每周都能聽見山歌在校園回蕩。“讓小學生從小接觸山歌,代代相傳,民族文化才不會失傳,傳揚后世就有希望。”桐梓中學退休教師余國欽告訴記者。
余國欽是山歌的忠實推行者,退休后,他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收集后坪民間文化、民族文化、民間山歌、民間說詞的工作中,這項工作充滿挑戰,但他樂此不疲。
經過長達三年的努力,《后坪神韻》呈現在孩子們眼前,成了高年級學生的鄉土教材,新一輪的編制還在繼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