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渝湘高速上長長的白云隧道,一幅山清水秀的美麗畫卷映入眼中,放眼望去,山綠得像翡翠,水清得如水晶。近年來,武隆區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旅游引領、三產融合、強區富民”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開辟綠色發展新境界,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圖片來源于武隆微發布)
生態環境向好 綠色家底夯實
初春時節,走進滄溝鄉大田村,每到一處,不同的美麗景觀應接不暇,嫩芽在老樹上生發出來,路邊的野花在風中輕輕搖曳,清新的空氣讓人迷醉。近年來,我區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夯實綠水青山本底、壯大綠色發展動能,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機制,大力實施封山育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生態基礎建設全面加強。同時,嚴格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堅決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通過嚴守生態保護、耕地保護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實施分級分類管控措施,加強烏江、芙蓉江兩大水域和仙女山、白馬山、彈子山、桐梓山四大山脈重點生態功能區域保護,堅決杜絕掠奪性資源開發和超容量旅游接待行為。
還記得《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變形金剛4》的眾多鏡頭中,天生三橋景區總是能讓人一下就看到,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就是綠色帶來的力量和魔力。正是因為我區聚焦“山上、天上、水里、地里”各個領域,對涉及生態環保的所有方面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保護好每一片森林、每一條河流、每一座湖泊、每一塊濕地,才能讓眾多電影和紀錄片到武隆取景,甚至在前不久發行的《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特種郵票的7枚郵票中,天生三橋入選了特種郵票主圖。
(圖片來源于武隆微發布)
在“守護藍天”方面,我區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堅持深度治理和科學管控“兩手發力”、污染減排和環境擴容“雙輪驅動”舉措不動搖,開展揚塵污染整治、垃圾焚燒廢氣整治等專項整治行動;持續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夜間施工噪音幫扶檢查志愿服務活動,實現“技防”和“人防”優勢互補,污染源“靶向治理”更加精準。2021年,我區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5.8%,在全市排名中名列前茅。在“守護碧水”方面,我區深入落實河長制,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污水三排”整治為重點,以水源地標準化建設為手段,統籌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2021年,全區監測斷面地表水、集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在“守護青山”方面,我區嚴格落實林長制,深入開展全區森林資源“四亂”突出問題化存量控增量行動,扎實推動相關問題按時完成整改銷號。注重統籌規劃,切實結合智慧武隆建設,有效整合資源,加快推進“智慧林長”綜合管理平臺建設運行,不斷提升林長制科學管理能力。2021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預計達到66.2%,整體環境質量居于全市前列。
種種成績,都離不開我區堅持以生態規劃為先、制度為要、發展為落腳點,不斷健全完善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以問題為導向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及時研究制定新的機制體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向好發展,貼上永續發展的“護身符”。
(圖片來源于武隆微發布)
產業生態化 生態產業化
在仙女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內,有一個環境優雅的民宿集點——歸原小鎮,在這里,你可以放松身心,遠離城市的喧囂,泡上一壺仙女紅,捧著心愛的書籍,坐在飄窗邊,享受著自然帶來的安靜與舒適。歸原小鎮只是我區生態產業化的一個縮影,在武隆,這樣的鄉村旅游景點數不勝數,火爐萬峰的吶溪原鄉、后坪的天池苗寨、文復西山村……這樣的鄉村旅游示范點在全區多達20個,全年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400萬人次,綜合收入28億元。自1994年芙蓉洞對外開放以來,在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和參與下,歷屆黨委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帶領干部群眾披荊斬棘、開拓奮斗,實現了武隆旅游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成為擁有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也是全國少有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四塊金字招牌的全市旅游業的“排頭兵”和全國重要旅游目的地。正是在不斷厚植生態優勢、改善生態品質中,我區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兩山”轉化路徑,把“三優”稟賦、“三富”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武隆人民真正吃上“生態飯”。我區積極作為、不懈探索,用實際行動、階段成果詮釋了一個深刻內涵: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下一步,我區將積極探索“兩山”轉化的制度路徑,推動生態資源價值轉化增效。
通過多年來的探索與發展,我區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找到了最佳的契合點,促進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深度“融合”。在大力推進旅游產業同時,也在積極探索綠色生態的工業發展道路,打造綠色工業經濟。全區以清潔能源、頁巖氣、農副產品深加工、大數據智能化、總部經濟等為發展方向的生態工業體系正逐步構建。“七山兩水一分田”是武隆農業基礎條件的現狀。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武隆又提出了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路子。緊緊圍繞“多品種、適規模、有品牌、高品質、好價錢”的方針,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和生產結構,積極培育以高山蔬菜、高山茶葉為龍頭,以生態畜牧、精品水果、生態漁業、特色糧油、特色經濟林、中藥材為重點,為我區鄉村振興奠定了又一個重要支點。
(圖片來源于武隆微發布)
03建設生態家園 打造宜居環境
近年來,我區完成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項目23個,衛生廁所改造1000戶;新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1座和技改提標農村污水處理廠3座,建設污水管網50.7公里;建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市級示范村8個,創建市級衛生鄉鎮2個,創建美麗庭院123戶,完成21個美麗宜居村莊申報工作。
要想打造人人向往的美麗生態家園,離不開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通道。仙女山機場正式通航,白馬航電樞紐、渝湘高速復線、渝湘高鐵、墊豐武道高速、武兩高速等項目的大力實施,實現了“交通+旅游”新突破,我區已逐步形成了水+陸+空的立體化、全方位交通格局,打造出了“沿途皆美景”的生態交通網絡。要打造國際精致旅游城市,基礎設施和文明程度起到了基礎性作用,我區不斷更新完善城區基礎設施建設,一個個廣場不斷投用、北濱路建設如火如荼、老舊小區改造井然有序。此外,我區還積極創建國家文明城區、國家衛生城區、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著力拓寬城市綠化面積,努力提升公共服務,讓老百姓在城市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想讓人來、來了不想走,就得找到一條合適的發展之路,我區在近幾年致力于優化人口、資源與環境關系,均衡生產與生態天平,全域提升城鄉功能品質,打造人與自然、人與城市、人與鄉村和諧共生的宜居宜業宜游良好環境,加快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們更向往。
(圖片來源于武隆微發布)
2022年是走深走實“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從生態振興入手,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勢在必行,全力推進創建綠色發展創新示范區新進程。我區將狠抓生態建設,轉化生態價值,讓“兩山”實踐的路徑更清晰、創新更出彩、經驗更豐富。將始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使優勢自然資源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步一步將“窮鄉僻壤”變成“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