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縣后坪鄉天坑 后坪鄉鄉政府 供圖
二王洞洞口 后坪鄉鄉政府 供圖
千百年來,武隆縣后坪鄉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一個被稱為“神坑”的大坑能預測天氣情況,每當坑中起霧時,大雨馬上就會到來。這是真的嗎?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專家陳偉海一行,曾鉆地縫到坑底進行了科學考察。昨天,他向本報揭開了這個謎團。
神奇
大坑能預測天氣情況
這個被指能預測天氣情況的大坑,位于武隆縣后坪鄉中林村土漁溪組一個叫天池壩的地方,當地群眾稱它為“神坑”。
昨天,當地一位姓李的村民介紹說,每當看到附近的那個“神坑”中騰起一片云霧時,他們就知道一場大雨即將來臨。他說,這個神奇的現象祖祖輩輩都存在,一直到今天。
發現
航拍影像上有個大坑
今年47歲的陳偉海,是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巖溶景觀與洞穴研究室主任,長期從事野外科考工作。
昨天,他告訴商報記者,2001年他曾與美國和英國的科考專家一道,來到武隆縣后坪鄉對當地的巖溶等地質狀況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科考工作。2011年10月,他再次來到后坪鄉進行科學考察。
面對村民的這些神奇傳說,陳偉海也充滿了疑慮,想破解其中之謎。他先是找來當初相關部門航拍時留下的影像資料,結果發現后坪鄉范圍內的山里,有一個明顯的大坑,坑口地表植被反常茂密,坑下似乎還隱藏著一片森林。經過走訪得知,那個坑就是傳說中的“神坑”。
他說,后坪鄉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區,按理說山型應該多為尖型,裸露巖石較多,只有低矮灌木,然而當地卻存在著眾多違反自然現象的景觀,那就是山峰比較平緩,巖石裸露較少,植被特別多也特別豐富,這些現象與喀斯特地區的地貌特征是背道而馳的。
探訪
村民搭竹柵欄觀霧氣
陳偉海從當地村民那里得知,要想從天池壩到達“神坑”坑口,只有一條路可以走,而且是步行。對方告訴他,千百年來,他們觀察“神坑”里是否有霧等情況,都是走的這條山路。
當年10月中旬的一天,科考隊沿著一條崎嶇小路,來到了坑口邊的一個觀測點,那是村民用竹子沿坑口峭壁延伸出來的看臺,腳下懸空,但觀測坑口霧氣相當方便。令科考隊感到遺憾的是,當時觀測并沒有發現坑中起霧,同時繁茂的植物擋住了視線,只能看到“神坑”對面的石壁,坑底情況不得而知。從看臺到對面,盡管直線距離不過200多米,但要到對面需翻過一座山,必須穿過一片原始密林。
于是,科考隊冒著山中毒蛇出沒的危險,3小時后沖出那片森林,跟前是一道流水形成的河道,上面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圓窩,形態完整。
當來到坑口時,陳偉海目測發現其深度近300米。他說這是一個典型的天坑,四周都是絕壁,三層溶洞。他解釋說,2001年,天坑才專門作為一個喀斯特術語被提出,它是指在巖溶地區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于100米的喀斯特負地形。經現場大致測量,該天坑直徑超過200米,系一個大型天坑。
科考
專家鉆地縫進入坑底
后坪鄉鄉政府工作人員羅伯夏當時曾陪同陳偉海一行鉆地縫深入坑底進行了科考。
昨天,他介紹說,有一條秘密通道能直接進入坑底。“那天早上,在當地一位村民的帶領下,我們一行14人戴著安全帽和礦燈,準備了手電和干糧,從當地二王洞組的一個巖石溶洞里出發。”他說,該通道常有巨石墜落,陳偉海和他們一起冒著生命危險前進。
他稱,前行途中有一段約30米長的地段,只能容納一人爬行通過,陳偉海匍匐在地縫中穿行。陳偉海說,他們在洞中看到形態各異、精美絕侖的石鐘乳、石筍、鵝管群和石瀑布等,里面就像一個洞穴沉積的寶庫。同時,他們發現洞壁上有水流沖蝕的痕跡,地面有腳印般的小坑,頂上還發現了天鍋。他說,這些石筍和水滴的小坑是洞中最有價值的發現。
7個小時的生死考驗后,歷盡艱險的他們終于來到了天坑底部。那里一片鳥語花香,到處是奇花異草,仿佛進入世外桃源。
揭秘
原因 河水沖蝕形成天坑
那么這個大型的天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陳偉海在坑底搜尋一番之后,并沒有找到大的崩塌物和地下暗河,聯想到之前在洞內考察時發現的天鍋,他判斷此天坑的形成,是由于受水長期沖刷而形成的,而要形成這樣規模巨大的天坑,必須要有數量驚人的河水,經百萬年的沖刷才能形成,其形成時間大約在200萬年至230萬年以內。
他舉例說,兩條明顯的水往下沖的痕跡,是該天坑形成的主要動力。他同時判斷稱,在該天坑周圍,以前曾有三到四條水量非常大的河流匯聚,這種外源水的量相當大,水動力也相當強,便形成漩渦,同時浸蝕和溶蝕能力都很強,在沖蝕和崩塌聯合作用下,洞口越來越大,越來越深,便形成了今天的這個天坑。
真相 內部恒溫環境所致
為何坑中起霧能預測大雨的到來?
陳偉海說,后坪鄉系目前國內外沖蝕型天坑或者沖蝕型天坑群的惟一發現地,其他的天坑均是崩塌型的。
經過仔細觀察后,陳偉海解釋了當地村民關于坑中起霧能預示要下雨的原因。
他解釋稱,每當要下雨時,洞外溫度變高或氣壓發生變化時,就會向這3000米長(即從洞口進入天坑底部)的洞穴下壓,而洞穴內是一個恒溫環境,從而讓洞口形成一團霧氣。因此產生了天坑起霧預示起雨的說法。
縱深
政府擬開發成旅游景點
科考中,陳偉海還在后坪鄉當地先后發現了5個天坑,經過進一步嚴謹論證,他們都是由水流沖蝕形成的天坑,現統稱為后坪天坑群。后坪鄉天坑群是世界惟一的地表水沖蝕形成的天坑群。因位于海拔1300米的分水嶺地區的喀斯特臺面,加之強烈的構造抬升,該臺面上各種規模的喀斯特陷坑地貌十分發達,分布有眾多的落水洞、豎井、塌陷漏斗(天坑)、峽谷、石柱、石林、溶洞等地質遺跡。如今,這里已成為地質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焦點。
昨天,后坪鄉鄉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縣政府要求他們對這些天坑群進行有效的生態保護,等待開發成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