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印象武隆》的上映,武隆核桃鄉的面貌也在旅游帶動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記者 張雅萍 攝
6月10日清晨,天還下著蒙蒙細雨,武隆縣仙女山鎮“黃金樓飯店”的老板娘曹世蘭早早起床,和廚師一起為住在她家的游客做早飯,雖然最近的氣溫還不算太高,仙女山也還沒有正式迎來避暑的旅游旺季,但最近幾天,曹世蘭的“黃金樓”已經住滿了游客。
鄉村旅游讓最窮村變最富村
曹世蘭原是仙女山鎮石梁子村荊竹林社村民,由于土地被納入仙女山新區建設規劃,2008年,她將50多萬元的政府補償款再加上貸款,在仙女山新區翠云路辦起了“黃金樓”飯店,這家三樓一底的飯店,年收入達50萬元。
在“黃金樓”打工的廚師劉永紅是仙女山鎮雙嶺三社的村民,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工作的地方離家只需步行半小時,在這里工作既能照顧到家,收入也還不錯。
劉永紅覺得,在家附近工作務工可比以前外出打工劃算多了。
“今年估計收入能增加到60萬”,天氣一天天熱了,仙女山鎮白果村村民楊永蘭心里默默算著帳。去年底,她的“楊妹妹農家樂”擴建后床位增加了一倍,今年的收入也就有望翻倍。
在重慶武隆的仙女山、芙蓉洞、天生三橋等地,和曹世蘭、楊永蘭、劉永紅一樣依靠旅游脫貧致富的農民還有很多。
近年來,武隆縣旅游業的發展幾乎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而老百姓的腰包,也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迅速鼓起來了。
靠著發展鄉村旅游,仙女山鎮于2008年摘掉了“窮帽子”,位于仙女山新區的石梁子村也從過去全縣最窮的貧困村一躍成為全縣最富裕的地方。
如今,這里家庭財產20萬元以上的達到了386戶,其中,財產百萬元以上的便達到了103戶。
旅游打通多條賺錢門路
旅游業的發展,給武隆百姓帶來的,遠不止住宿餐飲等服務業這一種賺錢方式。
武隆縣雙河鄉木根村的村民張文生最近心情不錯,春筍收獲剛剛結束,這個春天,僅“春筍”一項就為他家帶來了近萬元的收入。張文生是高山蔬菜產地雙河鄉眾多蔬菜種植大戶中的一名,去年,他家的18畝蔬菜為他帶來了近20萬元的收入,今年,他申請了微型企業,將自家的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35畝,“如果蔬菜行情好,今年的收入應該接近40萬”,張文生自信地告訴記者。
37歲的王在明是石梁子居委大水井居民小組組長。瞄準仙女山新區發展的商機,2006年,他組織了村里10多名窮得叮當響的村民成立了建筑隊,專門承接新區的建筑工程。如今,他的建筑隊已帶動了近80名村民就業,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這些年,武隆這個人口僅41萬的縣,旅游從業人員逐漸增長到了4.1萬人,其中農戶1.2萬人。2011年,全縣接待游客132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5.72億元,分別是直轄前的120.8倍、168.6倍。
串連260處景點建旅游廊道
收入的增長,只是武隆這些年巨大變化中的一個方面,旅游產業的發展,也間接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
從武隆縣城到仙女山鎮,沿途不少農家樂,記者在此看到,每間農家樂里里外外都打掃得干干凈凈,“城里人愛干凈,不打掃干凈就沒客人愿意來。”楊永蘭說,她還準備參加該縣旅游局主辦的鄉村旅游培訓,進一步了解城里人的消費習慣和生活喜好。
而在仙女山新區黃家灣,隨著大批前來消夏避暑的城里人涌入,當地村民也和城里人一起跳起了壩壩舞,還成立了專門的壩壩舞隊。當地農民的傳統生產方式也被改變,從原本的“一畝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根據旅游需求種養作物。以前在當地人眼中不值錢的雞、鴨、玉米等“土貨”也變成了“搶手貨”。
“武隆還沒有完全實現旅游富民”,武隆縣委書記劉新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旅游打開了武隆部分農民與外界溝通交流的大門,讓他們的錢袋子也隨之鼓起來,但仍有不少沒有進行旅游開發的片區,農民生活仍然十分貧困。
對此,武隆縣將已現在的仙女山和芙蓉江兩大景區為基礎,繼續開發白馬山原始森林景區和后坪天坑景區,讓四大景區成為支撐旅游的四條“腿”,再將各大景區聯通,以之為支點,逐步串聯該縣260處旅游景點,打造旅游廊道,從而帶動仙女山片區、白馬山片區、后坪天坑以及芙蓉江四大片區農民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