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有一場戲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滿城盡帶黃金甲》是部極盡奢華造型的影片,滿銀幕的金碧輝煌和錦衣美女,擠壓著人的想象空間。在這樣的夸張浮華色彩中,有一個深度的跌落,那就是客棧追殺的一場戲。在四周奇峰環抱的深峽里,有一座官驛,驛站處在四面險峰危巖的陰影中,充滿了詭秘的氣氛。深峽絕崖間的官驛。
現在這個官驛就在我的眼前,此時我乘坐山崖間的電梯,下到了武隆最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天生三橋。武隆是百里烏江畫屏間的一座小城,境內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其地貌奇觀有天生三橋、武隆地縫、芙蓉洞等,其中最為聲名遠播的就是這舉世無雙的“天生三橋”。何謂天生三橋?就是這段喀斯特地貌景區內,有三座天然形成的巨型“石橋”,在不到一公里的距離內,橫跨在游客行走的峽谷之上!當我和同伴從山上坐電梯下到山峽里,三座石橋就高高地跨越我們頭上的天空。天龍橋即天生一橋,橋高200米,跨度300米,因其位居第一,頂天立地之勢而得名。一橋橋中有洞,洞中生洞,洞如迷宮,壯觀神奇。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深峽驛站,就在這天龍橋下的天坑里。當初是電影中的布置,如今也成了游人留影的景點。由此說來,讀者朋友如果還沒有來過武隆,你想想電影中的情形,你就知道“天坑”是多大的一個坑!青龍橋即天生二橋,是垂直高差最大的一座天生橋。橋高350米,寬150米,跨度400米,夕陽西下,霞光萬道,忽明忽暗,似一條真龍直上青天,故名青龍橋。黑龍橋即天生三橋,橋孔深黑暗,橋洞頂部巖石如一條黑龍藏身于此,令人膽戰心驚。天生三橋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也就是喀斯特地貌的演進結果。先是形成溶洞,溶洞發育成熟以至洞頂坍塌成為天坑,兩個相鄰的天坑由暗河長年作用,而相通相連,剩下的沒有垮塌的部分就成了天生石橋懸在半空中。我們行走在山峽中,在那一座座石橋下走過,實際上,我們也是從一個天坑,穿過石橋來到下一個天坑。
走在天生三橋的巨峽中,盡管導游姑娘總在熱情的解說風景,細細清點著石、崖、溪、瀑、花、草、樹、霧,然而,我的腦子里卻不斷地出現“世界自然遺產”這幾個字。是遺產啊,這兩個字與神奇山水相聯系,那是誰遺贈給我們的呢?我仿佛走在一個以億萬年為單位的時間長軸上。那曾是地球板塊漂移的年代,然后,有涓涓細流帶著雨水侵蝕進石縫。一年又一年過去,涓涓水流變成小溪,變成暗河。一千年又一千年過去,石縫變成石洞,小石洞變成大石洞。一萬年又一萬年過去,滴水的石洞里長出鐘乳石管、石筍、石柱。千萬年過去了,那些如同宮殿的巨大的鐘乳石洞窟讓大山成為一個空殼,一次地震或一次暴風雨,石洞坍塌了頂部成了天坑。然后,鳥兒銜來種子,有了草,有了樹,有了蟲鳴,有了花香。這是一個多么遙遠的故事,而我聽到了它的結尾,所以,它是遺產。這是一個多么漫長的接力,而它最后的一棒交到了我們手上:“請愛護它吧,大自然創造的不可再生的奇跡!”所以它是遺產啊。
愛護這份珍稀的遺產,同行的小說大家蔣子龍先生有著強烈的意識。也是緣分,天生三橋的名字,都有個龍,天龍、青龍、黑龍,再加上蔣子龍,這里就成了龍的聚會了。恰恰就是這個蔣子龍,對刻在天龍橋山壁上的那條龍提出了意見:“這條龍刻得太難看了!大煞風景!”爬在山壁上的這條龍是前些年新刻上去的,與巨大的石洞高峽極不相配,就像一只爬在墻上的壁虎。蔣子龍先生后來在座談會上又提到這條呆頭呆腦的龍。我想,第一位的原因是這條龍實在不美,破壞了景區的自然風貌,會不會還有維護龍的形象這個因素呢,也不能排除啊。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都是神龍,神龍吞云吐霧見首不見尾,妙在意會喲。
對于緣分,同行的女作家王英琦感受最深。王英琦筆下功夫好,同時又是文壇女俠,習練拳術,功力更是不凡。一路上她大講地球板塊運動,造山運動,還有生態信息,總之,她認為武隆此行不僅對她寫作是一次提高,習武練功是一次升華,也是人生難得的機緣,與天地對話的接軌。她的那整套傳統術語加現代詞匯的理論我聽得云山霧罩,但一邊聽著她的演說,一邊觀賞老天爺賜予的神仙風景,實在是人生難得的體驗。
雄險奇秀,神工鬼斧,風清氣爽,洗心潤肺。我想,老天爺造此奇境,乃億萬年之功;塵世中有我這凡夫,也是大自然千萬年進化之果。好好活著,不枉到世上來了一回,做個好人,做點好事,好好珍愛這份“世界自然遺產”,就是天大的好事!越想心里越是亮堂,越想腳下越是輕爽,在這“天生三橋”的仙境中,覺得這天、地、人其實真是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