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很多東西在歲月中流失,很多東西在愿景中產生。白馬山天尺坪望仙崖許愿臺,在文化大革命時,曾被視為封建的標簽,那里的土廟被夷為平地,以致后來人們去那里,竟找不到過去的半絲痕跡。只有一塊巨石、一顆古松在那里等待,在那里堅守,周圍芳草萋萋、百花開放,各種樹木把這里裝飾得非常自然,仙崖的風景淡然地漠視著烏江峽谷里的過往。
因為風景的優美,傳說的動人,故事的凄美;因為茶山的建設,度假的興起,旅游發展,這里閨藏的美麗再次被人們開啟。期待是人生動力,發展是歷史的必然,望仙崖旅游的瓶頸被輕輕撬開,洶涌而至的便是窺探這處絕崖風景的人群。許愿臺,天尺坪望仙崖的香火最旺盛處,因山崖旁邊的許愿石和許愿樹聯袂結盟,而成為了這處神山圣土的心靈映照點,呼喚出了人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
站在許愿臺上,風在許愿,雨在許愿,彩霞托著紅日從仙女山跳出,為烏江峽谷里的百姓祈愿風雨調勻,祈愿消災減難。仙崖邊上,一塊巨大的許愿石,凌空向東擺開,向仙女山呼喚著日月。旁邊一棵虬勁的蒼松,在風調雨順的日子里,都能結滿松果,那是白馬山人豐收的預兆。據說,許愿石是一塊具有靈性的石頭,曾受過玉帝的點化和白馬王子的跪拜。在許愿臺,白馬王子敖嘲風每許完一個愿,都要在松枝上拴一縷紅綢。當紅綢掛滿枝頭,梅子成熟時節,天門大開,紅日處鋪來一條金光大道,仙女張天陽盈盈笑著,把夫君迎回了天庭。
為紀念敖嘲風守山護江,山民們來此燒香祈福,掛彩許愿,逐漸形成了拜石祭樹的習俗。鹽茶石道上的過往客商,每翻越天尺坪,都要來臺前許愿;特別是周邊青年男女,前來拜山許愿,都想祈求一份幸福的愛情。過去貴州有進士從這里路過,聽此傳說到此一游,便信手作了一首詩:
望仙崖邊許愿臺,祈天禱地出心裁。
沐風浴雨蒼松翠,耕云播月好夢栽。
盈盈一輪馬山月,悠悠兩岸桐花開。
捻著濃香許一愿,國運通達民無災。
過去的山民生活在原始封閉的大山,分別是常有的事,災難也時常發生,但人們對平安日子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卻從沒有間斷過。據《涪州志》記載:乾隆五十年(1785年)六月初九日,羊角鎮云子山發生塌陷。半邊崖山崩巖裂,地動山搖,兇狠殘暴地壓烏江小鎮,讓整座小鎮成了綿延五六里的亂石灘。云子山垮得只剩下一座孤峰,他凄楚地見證著眼前的一切,望仙崖也只能暗然對視,默然心痛。災難發生后,天地變色,烏江嗚咽,白馬山人紛紛登上天尺坪望仙崖,在許愿臺為羊角鎮百姓祈福,并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
羊角大巖崩后,烏江在這里形成五里長灘,在許愿臺上能看到觸目驚心的亂石陣。政府一邊派人疏通航道,一邊派人到天尺坪查看地形,加強地質評估和地災預報,并在灘上重修場鎮。山上百姓紛紛下山投工投勞,同時也開始了艱辛的拉纖及搬運工作,并再次創造了燦爛的險灘文明。烏江第一灘在戰天斗地的號子聲中詠唱,直到機動船的出現。許愿臺是羊角鎮蛻變的見證者,是烏江號子的傾聽者。每到重要節日,山下的百姓都會上山,婆婆帶著進門不久的媳婦,母親帶著牙牙學語的兒女,都祈望在江上滾打的親人,能快快樂樂生活,平平安安回家。
往事已已,信仰是山里人不死的煙火。聽說,白馬山解放前夕,就有山民瞞著國軍土匪,來許愿臺祈愿解放軍一戰定乾坤,讓白馬山人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人!1949年10月下旬,解放白馬山的戰役打響,受盡苦難的白馬山人恨透了土匪的兇殘搶奪和地主的蠻橫剝削,紛紛響應和加入戰斗,很多老百姓在許愿石為解放軍勝利許愿,出資出物,先進膽大的年輕人偷偷下山,為解放軍帶路,并以山里民兵的身份,加入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戰斗中。在之后的剿匪運動中,民兵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在云淡風輕的許愿臺,你看不到羊角的痛楚,看不到烏江的掙扎;看不到白馬山人的貧窮,更看不到這里的人對自己生活的土地的不敬。在天尺坪,我們看到了人與自然的共榮發展。一梯梯茶蘢在山上蜿蜒翻騰,卷起層層綠浪,在許愿臺邊,我們的心猶如花浪般舒暢。我的朋友對著茶山,突然喊起了山歌:
這山看到那山坪,那山坪上有龍騰。
龍騰卷起茶花浪,許愿臺上聽濤聲。
“聽”……在風中感覺有濤聲在吼,不知道是茶濤在洶涌,還是烏江在浪蕩。陽光照耀著,蝴蝶追逐著茶香起舞,那些美好的心愿,在雙手合十間,落進了心底,鋪散在山間。許愿臺外,百花谷趕香樓下,許多蜂蝶在飛,許多人兒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