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隆版圖上,天坑和地縫,是比重很大的構(gòu)成。
據(jù)說光是體型較大的天坑,武隆就有二百多個。而那些體型較小,或者至今無人知曉的天坑,到底有多少,恐怕也無人能夠說清。至于有多少個地縫,則更無法說清楚了。長的,短的,寬的,窄的,深的,淺的。
天生三橋和龍水峽地縫只是無數(shù)天坑和地縫中的代表而已。
如果從空中往下看,那么多圓圓的塌陷,那么多撕裂的縫隙,該是多么壯觀的圖景,又該是多么疼痛的傷痕。
更有不少村民,干脆以懸崖絕壁為天然屏障,數(shù)百年、上千年,世世代代居住在這些天坑中、地縫里,組建成一個個自然的村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沒有日歷,沒有時間。只有天冷天熱,只有寒來暑往,只有日升月落,只有春雨冬雪。大多數(shù)時候,唯有雷電和云朵來過這里。
很多年前,那些纖夫、獵戶、販卒、徙民,無意中來到這些天坑地縫中。來到這里就不走了,削木為居,開荒種地,繁衍族裔。
一個村莊就是一段歷史,一個村莊就是一段傳奇。
物理上的世外桃源和心靈上的世外桃源都在這里。只有旅游,在逐漸喚醒早已沉睡的荒寂。
“印象武隆”大型實景演出劇場所在的上石院天坑和《爸爸去哪兒2》的拍攝地下石院天坑,以及二者之間的中石院天坑,就是三個并連在一起的串珠天坑。
在下石院天坑的平地上,長著幾棵巨大的白果樹,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它們對著天空長了幾百年,也沒有想過要長到天坑外面去。只有雨雪和白云,不曾將它們遺忘過。當年種植它們的人,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寨子里最年長的人也不知道。但一定是他們的祖先種植了它。所以他們要祖祖輩輩守在這里。最大的富足就是,土地平曠,飽暖有余。
天坑在地理學上叫“巖溶漏斗地貌”。文皺皺的,不愛聽。
還是老百姓貼切,取了許多恰如其分的名字。“天坑”就是其中的一個,還有“龍缸”、“石院”、“石圍”、“巖灣”等。
許多人一輩子就住在這里,選擇做一個“院士”,或者“灣民”。
其實,我也是那些先民們多年前遺留下來的后代。曾經(jīng)有好多年,我一心想走出大山,走出封閉,我甚至想過要走到天上去。如今到了天坑地縫,我才知道,只有落在地上,只有低處,才最踏實安穩(wěn)。
當然,也有些天坑和地縫是不能居住的。
許多天坑,都有一個細小的缺口。我想,應該是泄洪用的。完全封閉的天坑,中間也應該有個漏斗。否則,洪水就無法排泄出去。
下石院天坑南面,也有一個微小的缺口。可是缺口下面,緊接著的就是懸崖峭壁。大自然只給水流留出了一個通道,人要想進出,還得從絕壁上打主意。
我就是從缺口旁邊的絕壁上出來的。絕壁下面,是一條細細的綠色地縫,深不可測,不見頭尾,看得人心驚膽顫。
我想,如果從地縫上扔顆石子進去,也許一天,也許一年,都不會聽到石子落地的聲音——
地球的心跳,不是想聽就能夠聽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