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家那一段街道又停電了,我翻箱倒柜也沒找出半支蠟燭,我便叫兒子去樓下商店買蠟燭。兒子問:“婆婆說過,沒有電還可以照煤油燈,我們家里還有煤油沒?煤油燈是啥玩意兒?”兒子這一問,我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三十年前,我想起童年的煤油燈。
記憶中,夜幕來臨,媽媽就點亮煤油燈,她煮晚飯,我就剁紅苕米,由于光亮微弱,我很多次都把鍘刀剁在木桶壁上,媽媽總會叮囑我要小心。飯后,媽媽就在煤油燈下做針線活,我就趴在桌子上寫作業,有時光太暗,我總會把燈向面前移一下,不料一低頭,火苗就燒掉我一撮頭發,滿屋的焦臭,媽媽就會用針撥一下燈芯,火光就亮艷一些。此時母子倆總相對一笑,沉默中又各做各的事。昏黃的燈光下,一切都那么溫馨。
制作煤油燈很簡單,我很快就學會了。我找來一個空墨水瓶,把上面的蓋子換成堅硬的金屬蓋子。然后,將廢棄干電池砸破,取用金屬外殼裹成一根管,再把長條的棉絮穿進去,當燈芯,只露出短短的一小截用來點燈,露在外面的一大截必須浸在煤油里。最后,在金屬瓶蓋上戳一個小孔,把做好的燈芯穿在孔里蓋在墨水瓶上,這盞煤油燈就算做成了。
我是我們村子第一個挑燈夜讀考上師范的。因此,煤油燈也是我成長的見證,是指引我走向成功的明燈。農家孩子想要跳出農門,就得苦鉆苦學。初中三年級,面臨中考,我也上晚自習,但一般到9點鐘學校就關燈,為了復習好功課,迎戰中考,我的煤油燈就派上用場了。寢室里有的學生用蠟燭,家境好的學生大都學習不努力,沒有補習功課的習慣。只有我一個人在煤油燈下看書。而我的煤油燈又發出熏人的煤油味,好幾次被同學給扔了,我又氣又惱,后來我便躲在走廊角落下照著煤油燈看書。
中考結束,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南川師范,為母校爭了光。也是我們村子里的第一個師范生。我畢業后多年,母校還“流傳”著我“挑燈夜讀”的故事。村民們教育孩子都以我為榜樣,那段時間是我成了村子里的風云人物,我便成為“囊螢映雪”的現代版,把我說成車胤孫康,讓我倍感汗顏。
我對兒子講訴我和煤油的故事,我也背誦當時流傳的順口溜:“學習是燈,努力是油,要想燈亮,必須加油!”告誡兒子要想出人頭地,就得勤學苦練,要學一身真本領,才能永立不敗之地。兒子似乎并沒聽懂,睜大眼睛說:“那你也為備一盞煤油燈吧!”我默然。
煤油燈早就退出了我們的生活。我童年的煤油燈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它帶給我溫暖和光明,照亮了我們前進的方向。
如今,徜徉在城市華燈璀璨的夜晚,我耳邊時常會響起兒子那句:你也為我備一盞煤油燈吧!可這盞煤油燈只能是記憶深處那盞煤油燈。那是一段艱苦的歲月,那是一曲催人奮進的歌謠,那是一杯苦澀的濃酒,讓人無限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