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黔北高原發源的芙蓉江被譽為“川東的九寨溝”,因此,人稱芙蓉江是一道自然天成的錦繡畫廊,其珠子溪景點又是此畫廊中一處堪為巧奪天工的精湛杰作。更有人斷言,不游詩情畫意的珠子溪就莫道去過芙蓉江。那如畫的山水,幽深的峽谷,雄巍的青峰,碧綠的江流,壯闊的險灘,飛瀉的泉瀑,神秘的崖佛,頑皮的猴群,古樸的民風,真能令人們忘情于斯,迷墜于斯。
初夏的五月,武隆縣浩口苗族仡佬族鄉黨委、政府為了宣傳推介該鄉如詩如畫的秀美山水,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推動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精心籌辦了“珠子溪”文學筆會,廣請渝東南片區一些區縣的文朋詩友蒞臨參加。在一個大雨初霽的日子,筆者帶著莫大的興致乘車趕到浩口,盤山下花溪,途經觀音臺,穿越仙女洞,再行幽林間,直奔珠子溪上游渡口。
渡口四周山勢比較開闊,形成一處盆地。盡管到了下午,雄偉的青峰山凹間仍飄蕩著縷縷如煙的嵐氣,谷中的山坡上有綠樹翠竹掩映的村墟。這里是渝黔的交匯處,上游300米處與貴州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縣的洛龍鎮接壤,右岸則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潤溪鄉和大埡鄉。芙蓉江在此進入武隆縣境直至江口鎮匯入烏江,河段長32公里。
40多位文友分乘三條機動游船開始了珠子溪的游程。筆者和10余人登上的是當地村民老陳經營的一艘。老陳人高馬大,純樸厚道,分外坦誠熱情,雖是個莊稼人,但他讀過詩書,見多識廣,船一離開江岸,他就一邊照看發動機,一邊如數家珍地向客人介紹起家鄉的景點,看來比經過培訓的導游還內行。
老陳講,珠子溪這段峽江一共有許多個景點,每個景點自成一家,各有特色。說著他開起了玩笑:“你們今天游了珠子溪,恐怕晚飯都不想吃啦,那叫‘秀色可餐’呢!”大家聽著他介紹,雙眼卻忙不停地觀賞著兩岸的景色。水田里新插的秧苗已轉青泛綠,梯土上一塊塊玉米苗正茁壯成長,農舍四周桃林杏園掛滿累累幼果,散發出誘人的清香。灘涂邊上密布著黃荊叢、野楊柳和一排粗壯的麻柳白楊,河道十分平緩,江流不深,清洌的江水一塵不染,游魚穿梭可數,七彩卵石俯身可拾。
行了5分鐘,江流開始涌激起來。這段時間,文友們在雨后陽光炙烤下,額頭已沁出晶瑩的汗珠,體恤、短袖衫裹著的身子早有熱汗暗流,大家看見前面的兩岸青峰直撲過來,才從精神上得到慰藉。此時老汪高聲叫道:“紅軍渡到了!”大家隨著他的指處,只見江左岸有一排高大如華蓋的麻柳樹,樹下橫著10余級寬寬的麻石階梯,依稀呈現渡口蒼桑的模樣。老汪說:“芙蓉江不但有秀美的景色,還有光榮的革命歷史,這個渡口就是1935年1月川鄂方面的紅軍趕到貴州參加遵義戰役過江的地方。紅軍經過時,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幾十年了,老輩子人還常常夸贊他們。我們山里人相當純樸,把當年紅軍的優良傳統都繼承下來啦。”
在大家追憶風雨歲月,嘖嘖稱贊純樸民風的時候,游船沖進了峽谷。江峽中,仰天一線,絕壁萬仞,奇峰巍峻,近年才修建的武(隆)務(貴州務川)公路芙蓉江大橋象一道彩虹凌空飛駕,據說此橋高達400多米,是目前亞洲的第二高橋。橋的兩岸青峰峻嶺上,有一列列銀白色的瀑布從天而降,裹風挾霧墜瀉江岸,其中有兩道水流特別巨大,寬幅超過五六米,浩浩巍巍的渾宏氣勢,比詩圣李白描寫的“疑是銀河落九天”還要壯觀。
離開瀑布群后,游船直射幽峽。從江畔到山頂,茂密蔥郁的原始灌木林把峽江兩岸遮掩得嚴嚴實實。日頭頓時失去了剛才的淫威,變得柔和親近起來。迎面江風輕拂,撫慰著人們被烈日刺痛的肌膚。此段江深水藍,綠如翡翠,宛若“山似碧玉簪,水如青羅布。”老汪樂呵呵地說:“這峽谷叫半峽,有3公里長,谷深水幽,形成一汪翠湖,一年四季,陽光只有當頂時才在江面上停留兩個小時,其余時間只見湛藍的青天和綠瑩瑩的光柱。”大家聽到他繪聲繪色的介紹,都鼓掌歡呼叫好。
船行在峽江中,恰似神游在大自然的畫卷里,擁裹在翠綠的氳氤中,山、水、江、風、空氣都是純粹的綠色,就連人們呼吸的氣息也煥發出綠色的光艷。兩岸生長的原始森林茂盛得密不透風,枝干虬根盤曲,直伸江中,遮掩了一半的江面,游船大多數時間只得在樹枝與崖岸的縫隙中穿過。同行的小涂、小楊童心大發,佇立船頭,伸手一舉,欲抓著橫插半空的枝干蕩起秋千,老陳鼓勵道:“蕩吧、蕩吧,這樹干綿實得很,乘得起人。”
眼見兩岸茂密的原始叢林,有人問老陳,聽說珠子溪是黑葉獼猴活動頻繁的地方,今天怎么見不到它們的蹤影呢?老陳含笑作答,這段峽江就是黑葉獼猴的樂園,棲生在此的獼猴就有百余只,它們經常在樹叢之間追逐、嬉戲,不避懼生人,有的幼猴甚至會跑到江邊單臂吊在樹枝上,頑皮地向游人扮鬼臉。不過近段時間正逢雨季,這些生靈到江邊出沒就少了一些。
大家帶著些許的遺憾才轉過江岸,老遠又看到半山腰一道白練似的水流從崖棱上飛流而下,嘩嘩啦啦,揚珠濺玉,飄起一團團冰清銀白的霧氣,好一道詩畫般的壯觀景致。好奇的幾個姑娘叫老陳加速前行,船到泉瀑旁邊,終于看清山崖突地雄踞,高聳而立,形似母馬圓滾滾的肥臀,泉口生在下陰處,飛泉由此涌出。老陳說:“當地人叫這山泉為‘馬尿水’,后來有文人把它改了,叫‘瑪瑙飛泉’,聽起來很有文采!”小余永遠不甘寂寞,他號召全船人沖過泉瀑,享受大自然精華的沐浴。老陳卻眨著鬼眼笑道:“我比不得你們年輕人羅,衣服濕透了要遭感冒的。”其實,他是為我們幾個年長的代言,人們也未再堅持了。
船繞到江心,繼續前行,此時,身后的江面突然爆發出一片震天的歡叫,打破了峽谷的寧靜。原來是同行的兩只游船,游客們歡笑聲蕩漾在碧波幽峽間,讓山水產生巨大的共鳴。
老汪招呼大家,前面100米處仰頭可見懸崖上一尊山佛,它是玉皇大帝派來專門保護芙蓉江游客的,民間稱其為“芙蓉大佛”,誰能一眼認出,他(她)就有“慧”眼“佛”心。于是一船人屏住呼吸,讓眼光在兩岸的千仞絕壁上四處搜尋。突然,周女士站了起來,雙臂高舉,發出春雷般的吶喊“看到啦!在左岸那道石旗峰旁邊的,好象唷!如象唷!”大家隨著她手指方向望去,果真有一尊由崖棱、崖面、崖縫、灌木叢構成的巨佛像,圓圓的頭顱,慈善的大眼,張著笑口凸挺著佛肚,盤腳打坐于此,其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老陳夸道:“看來周小姐是個有福(佛)之人,祝你好運,財福雙至。”說得周女士神采奕奕,心花怒放,豪情迭生。
正在文友們興致盎然的時候,游船駛到叫硝廠的地方,慢慢泊進一處叢林中的汊港,原來離此百米下游便是芙蓉江上最大的一處險灘——白汊灘,此灘是不能行船的。
白汊灘長約3公里,河道扭曲,成“S”形。灘中布滿灰白怪異的龍骨石,大者如屋、小者如斗,或立或蹲或臥,似獅似豹似虎,怪誕恐怖,龍骨石表面平滑光澤,若在月明星稀之夜,均熠熠生輝,一灘光亮,仿佛天上銀河落入人間。
此灘江峽仄狹,水流湍急,兩岸山崖猙獰恐怖,并竭力向江心擠壓,“隆隆”的灘吼,更是驚天動地,往往使人大驚失色,疑是春雷入地走。峽谷險峻處,江水呼嘯而下,恢恢宏宏,水石相博,激起千層雪浪;到了平緩處,則輕歌漫舞,瀟瀟灑灑,水石相依,瀉一瀑碧綠秀發。礁石上常有翠鳥,于回流處啄魚而食,石與石之間,偶有黑色物什,如能掏拔出來,一定是天然的藝術根雕。過灘有激流,但有的膽大船夫卻能于亂石之間踏著“小舢板”行走如飛,似覆平地。
為何在芙蓉江錦繡清流中間出現這一礁石密布的險峻河段,回程時聽老陳講,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從東海來的一條孽龍,想在芙蓉江里稱王稱霸,經常大發淫威,呼風喚雨,造成洪荒,沖毀江岸,淹沒百姓房屋田地,百般危害人間,白汊灘就是在一次洪水中左岸山頂暴發泥石流而造成的。后來,孽龍的惡行被天庭觀世音菩薩曉得了,便告知了東海龍王,東海龍王馬上派其三公子趕赴芙蓉江,斬殺了孽龍,為民除了禍害。
文友依序下船,在主人帶領下,穿過岸上兩百多米潮濕的林間小道,再從一個叫南土的地方下到白汊灘邊的磧壩上。這幾天正逢雨季,因此灘上的江水上漲,淹沒了大大小小的礁石,收斂了昔日的猙獰恐怖,江面平靜溫婉許多。文友們在嘆息未見壯麗灘景之余,只有發揮充分的想象,構思白汊灘過往的兇戾險狀。不少人則流連在平展的灘邊磧壩,專注去搜尋蘊含妙曼藝術的奇形怪狀的大小河石,以對游情未了之好奇心的一種補償。
三個小時瞬間飛逝,在回程途中,筆者再一次仔仔細細品嘗珠子溪的迷人風采,津津有味地咀嚼著她如夢如幻的韻致,把一處處景點凝固定格成一幅幅精彩的畫面,深深地烙進心靈的記憶之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