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渝黔門屏”之稱的武隆歷史悠久,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距今已有1392年歷史。據《寰宇記》載:“以邑界武龍山為名”。 《明一統志》載:今核桃鄉內,一山“逶迤如龍,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
據1982在江口鎮蔡家村鹽店咀發掘的石斧經證明早新石器時代武隆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已有人類活動。周、春秋武隆為巴國屬地,戰國至東漢為枳縣所屬。蜀漢后主延熙十二年置漢平縣,東晉穆帝永和三年漢平縣并入枳縣。南齊至北周復置漢平縣,隸屬涪陵郡。隋文帝開皇三年徙漢平縣于涪陵,公元593年改名涪陵縣,隸屬巴郡。唐高祖武德二年涪陵縣分置武龍縣,北宋徽宗宣和元年改名枳縣,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復名依舊,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與廣西省一縣同名,故改“龍”為“隆”,寓興旺發達之意,更名武隆縣,相沿至今。清康熙元年省武隆縣為鎮入涪州。康熙七年改武隆縣為巡檢司。宣統三年又改為涪州第五分區,區署設羊角磧。民國2年(1913年)2月,涪州改為涪陵縣,武隆分州稱武隆分縣。民國31年(公元1942年)7月1日由涪陵分出第五區,建立武隆設制局,隸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34年(公元1945年)1月,武隆設制局升格為縣,隸屬未變。直至解放武隆轄四個指導區,共五個鎮十三個鄉,人口約十七萬。
武隆融山、水、洞、泉、林、峽于一體,集雄、奇、險、秀、幽、絕于一身,山靈水秀,景色怡人。境內喀斯特生態資源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喀斯特景觀類型,雪藏億萬年的武隆,忽一日曉之于世,不僅云游者驚為天人,連神馳山水的視覺大師張藝謀也癡迷不已。他先是將一個東方哈姆萊特的宮廷悲劇放進天坑絕境,讓東西方觀眾同時顫栗于一場大片到此為止的感官盛宴,繼而不罷不休,要在武隆將其 “印象”系列進行到底。目前“重慶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是全國第六個、重慶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整個武隆區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區、國家巖溶地質公園和中國戶外運動基地,建成了1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3個國家4A級旅游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和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先后成功舉辦了七屆中國重慶武隆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現已成為亞洲第一和世界戶外運動的三大品牌賽事之一。自然的遺產——世界的武隆以其獨特的方式向全世界敞開了寬廣的胸懷,熱情擁抱著來自海內外的戶外運動愛好者。
-
歷史的武隆
文章來源: 網絡 作者:匿名 時間:2012-02-13 10:05:29摘要: 素有“渝黔門屏”之稱的武隆歷史悠久,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距今已有1392年歷史。據《寰宇記》載:“以邑界武龍山為名”。 《明一統志》載:今核桃鄉內,一山“逶迤如龍,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免責聲明】:本平臺發布及轉載文章僅作同行交流學習,部分數據來源于網絡,未經證實,并非商業用途,也并非針對具體單位和個人,請勿對號入座,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有版權疑問,或者文章內容出現侵權行為,請聯系本官網后臺,我們會第一時間及時進行刪除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