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隆區確立了交通建設在全縣經濟發展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弘揚"敢想敢干、實干快干"的武隆精神,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重慶直轄和 "全國農村公路建設試點縣"、全市農村公路建設示范縣的良好機遇,按照"建設骨架、提高等級、暢通網絡、完善配套"的大交通思路,強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境內 "四縱四橫一網"("四縱"即:渝湘高速公路、319國道、渝懷鐵路、烏江航道;"四橫"即:墊江至貴州道真公路、石柱至綦江公路、南川至武隆公路、武隆至貴州務川公路;"一網"即:農村公路網。) 的交通格局正在形成,交通落后的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
"四縱四橫"筑起交通骨架
"四縱"聯引東西大衢。在建的渝湘高速公路境內83公里,東南與長沙相接,計劃2008年底竣工通車,319國道境內公里,2006年全面改擴建為高等級公路;渝懷鐵路境內49.82 公里,東連西引分別與重慶、懷化兩大城市貫通;烏江航道隨著三峽電站蓄水水位的提高,航道條件的改善,水路運輸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黃金水道的優勢凸顯。
"四橫"構筑南北通道。墊江至貴州道真、石柱至綦江、南川至武隆、武隆至貴州務川四條山嶺縱丘二級公路,形成了南北大動脈。
武隆縣巷口鎮中嘴段公路,該公路大力推進了該片的蔬菜基地建設
"一網"聯通萬戶千家
全縣公路總里程為2864公里,其中等級公路達1057公里。按行政等級分:國道83公里,省道150公里,縣道410公里,鄉道582公里,村道1639公里;按技術等級分:二級路261公里,三級路31公里,四級路1241公里,等外級公路1331公里。至2007年,全縣26個鄉鎮全部實現公路通達,其中20個實現通暢,占77%;187個行政村均有公路,其中實現通達的有146個,占78.1%;76個村實現通暢,占40.6%。
大交通集聚發展要素
目前重慶市到武隆公路里程為194公里,單程需3個小時左右,鐵路里程 183 公里,在武隆境內設有6個車站(白馬、羊角、土坎、武隆、中嘴、黃草)。于2005年10月開始試運行,2006年10月開通客運,2007年4月18日完成提速,現在每天有12對客運列車??课铱h縣城火車站。單程只需2個小時左右,水路單程只需2個小時左右(水翼船)。高速路建成后武隆到重慶只有139公里,單程只需90分鐘。大交通改善了山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鋪就了經濟發展的產業之路、"最先脫貧、率先致富"的戰略之路。為境內外前往武隆自然遺產地觀光覽勝的有人,提供便捷通道,2007年有170萬游客到武隆旅游。肖家灣鐵路、公路、水路聯運碼頭和土坎大坨灣散貨碼頭以及縣城2A級車站的建成,武隆作為渝東南和黔西北的物流集散中心正在形成,已經成為投資置業的好去處。
武隆區土坎鎮鈣粉廠段公路,該公路帶動了該片的工業生產。
愿景目標更引人
到2008年底,全縣實現100%的村通達,基本建成武仙路復線,形成城區與仙女山新區環線公路網。到2009年底,實現100%的鄉鎮通暢。到2010年底,建成巷口至后坪區域干線,基本完成"一小時武隆"交通建設任務和區域干線公路科學布局。到2011年底,實現70%的村通暢、80%的村通客車,建成白馬山旅游環線公路。五年新增公路里程1136公里,總里程達到4000公里,五年累計投入建設資金8億元。
?。ㄒ唬┕?br />
2008年底,實現100%的村通達,基本建成巷雙公路(武仙路復線),形成縣城與仙女山新區環線公路網。
2009年底,實現100%的鄉鎮通暢。
2011年底,實現70%的村通暢、80%的村通客車。
2010年底,建成巷口至后坪區域干線、白馬山旅游環線公路,基本完成"一小時武隆"交通建設任務和區域干線公路科學布局。
基本建成涪陵至武隆外環高速公路。
(二)水路
武隆港區部總體規劃為一個旅游客運作業區,即朱市壩旅游客運作業區;四個主要貨運作業區,即肖家灣、白馬、中嘴、土坎貨運作業區。計劃用15年左右的時間,將武隆港區建設成為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功能齊全、設施完善、高效優質服務的專業化港口和重慶市重點港區,以適應武隆縣和黔北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ㄈ╄F路
2015年以前,渝懷鐵路在"十二五"規劃中納入復線建設,南涪(南川至涪陵經武隆鴨江、平橋)鐵路基本建成。
武隆區仙女鎮建設中的龍堡塘段農村公路
?。ㄋ模┖娇?br />
至2015年基本建成武隆仙女山旅游支線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