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橋三洞,圣水三潮”,歷來為武隆的兩大名勝。《涪州志》記載:“三潮信水,其泉如沸,日三潮,每次高丈余”。據傳古代一朝廷大臣,下地方考察民情,游覽名山大川,聞此,不顧跋涉險路,游“三潮水”后,很覺奇特,回朝廷稟報皇上,皇上聽后認為是“圣水”,便傳旨更名為“圣水三潮”。同時在史書《幼學瓊林》一書中記載了此事。
“三潮圣水”簡稱“三潮水”,位于武隆縣火爐鎮徐家村二社嘯天龍山巖絕壁腳下,與核桃鄉魚泉村臨界,距縣城約三十五公里。
“三潮水”離地肩高,泉眼之上山巖壁立,藤蘿簾掛,灌木叢生。泉眼神似龍吻,上凸下凹,向里傾斜,故稱“龍口”,龍口內,鐘乳石奇形怪狀,犬牙交錯,每日應子、午、卯三刻(即6-8、11-13、17-19時)準時涌潮,故又稱“信水三潮”。又因觀音圣母生日泉潮為全天涌流,故又稱“圣水三潮”。
圣水涌潮經流別具一格,泉潮起初之時,泉眼內先傳出呼呼呼的聲音,仿佛從地底深處急急涌至,其音由弱到強。其水由遠及近,漸至時緊時慢,時緩時急,剛剛涌至泉眼,又停歇,有如鐘磬共擊,傳出叮叮咚咚的鑼鼓琴弦之聲自遠而近,近及勢旺,“龍口”則泉然巨響,股股雪白的“銀龍”勢如千軍沖陣,萬馬奔壑,嘩嘩地噴涌,奪穴而出,順著水道,淌過草坪沿坡下瀉,匯入老盤溝上游的野水溝溪流中。淙淙成磬,又別凡響,呈天降滂沱,山洪暴漲,其潮仍無塵沙,清洌如故。
涌潮歷時不長,約半小時或一小時許不等,收潮時泉洞內有如密鑼緊鼓之聲時,傳出各種悅耳動聽的音樂,快斷流時,水量實然聚增,瞬息即停,干凈利索,不見涓滴,已而“龍口”干涸,滴水不浸,原有水道也不殘水跡,干涸如歸,歷千載如一日,而且都很準時,好像人們守信用一樣,因而稱他為信水,被列入彭水武隆景觀之一。元代詩人向午夙把三潮水稱為靈泉、圣水。
詩曰:
新豐谷里曾為瑞,分得黔南一片川。
按候潺潺稱圣水,因時高潔此靈泉。
挽來堪洗王朝中,流去當澄海外天。
自是神龍長臥此,甘霖滂沛任推遷。
古往今來,上至朝廷臣相,下至湘鄂川黔邊區村民,遠近游客聞者則來,懷興往觀,有失時者,有觀潮而靜待者,有暑歇待潮飲水解渴者,有取觀音水而敬香治病者,每到觀音圣母“生日”,人群更是川流不息。
“三潮靈水”實為天地山川大自然之造化,跡地下水、間歇泉、虹吸泉所形成之致,經地質研究、科學論證、故應子、午、卯,有隨朔、望潮,受月球引力大小所致,海潮消漲之理。潮水之地,本屬巖溶地質,溶洞積水伏流地下。在彭水縣雞龍山的“三潮水”,酉陽縣的“喊水泉”等,都只能固地質地層的積水伏流而定。此地的“三潮水”,從古至今。據此游客寫到:三潮靈水遠近名,一日三潮古至今。
千里一睹真奇景,跋涉不知路難行。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白果鄉鄉長陳兆慶,為保護名勝景物,將“三潮水”勝景,申報火爐區署和武隆設治局,經局長游澤培校準,對三潮水勝地進行保護和維修。火爐區區長劉琨于乙酉年(1945年)仲夏(5月)題書“三潮靈水”四字,由陳兆慶、陳兆撫兄弟二人稟辦。陳氏兄弟雇請核桃壩茶臘園冉石匠鏨刻“三潮靈水”四字于龍口之左懸巖絕壁上,離地高丈余,地面有約二十平方米的草坪,常年綠草如茵。“三潮靈水”四字從右至左排列,右上刻“乙酉仲夏”,左下刻“劉琨題書”,“三潮靈水”的“潮”字為倒“潮”刻。陰刻,字徑0.4米,字距0.05米。字跡古撲幽深,石刻完好無損。潮倒刻,其含義頻深,有待游者尋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