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坪天坑群位于重慶武隆區后坪鄉境內。天坑總面積15萬平方米,有5個天坑,藏于原始森林和竹林中,天坑周圍絕壁萬丈,天坑下面是地洞,地洞中隱藏著更大的天坑,箐口、石王洞、打鑼凼、天平廟和牛鼻洞5個天坑的口徑和深度均在300米左右。
經專家考察,5個天坑全為地表水沖蝕型天坑,是世界惟一的地表水沖蝕形成的天坑群,這里已成為地質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焦點。后坪天坑是由于受水長期沖刷而形成的,其形成時間大約在200萬年至230萬年以內。
在該天坑周圍,曾有三到四條水量非常大的河流匯聚,這種外源水的量相當大,水動力也相當強,便形成漩渦,同時浸蝕和溶蝕能力都很強,在沖蝕和崩塌聯合作用下,洞口越來越大,越來越深,便形成了天坑。
后坪天坑形態典型,保存完好,其中的箐口天坑形態完美,可通過3000米長的二王洞直達天坑底部,屬世界罕見。天坑上部數條瀑布似銀河倒掛,轟鳴作響,極為壯觀,瀑布匯集成河流流入二王洞,形成地下水,從麻灣洞涌出。天坑絕壁萬丈,形態呈圓桶型,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220米,天坑深度300余米。
因位于海拔1300米的分水嶺地區的喀斯特臺面,加之強烈的構造抬升,該臺面上各種規模的喀斯特陷坑地貌十分發育,分布有眾多的落水洞、豎井、塌陷漏斗(天坑)、峽谷、石柱、石林、溶洞等地質遺跡。
專家指出,天坑中蘊含的大量珍稀野生動植物,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千百年來,武隆縣后坪鄉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后坪天坑一直被當地人稱為能預測天氣的“神坑”,每當坑中起霧時大雨馬上就會到來。
經專家考察分析,每當要下雨時,洞外溫度變高或氣壓發生變化時,就會向這3000米長(即從洞口進入天坑底部)的洞穴下壓,而洞穴內是一個恒溫環境,從而讓洞口形成一團霧氣。因此產生了天坑起霧預示起雨的說法。
1997年6月27日,后坪天坑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堪稱南方喀斯特地質地貌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