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坪天坑群:后坪天坑群是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箐口天坑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沖蝕型天坑。箐口天坑、牛鼻子天坑、石王洞天坑、打鑼氹天坑、天平廟天坑等5個天坑都發育于奧陶系石灰巖中,由地表溝溪、落水洞、豎井、天坑、化石洞穴、地下河和泉水組成,科考價值極高。境內還目前亞洲最長的溶洞—三王洞,五大天坑與三王洞、三王洞和閻王溝相連,組成了一組完美奇特的喀斯特地質景觀。后坪是市級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有18處。
二王洞:麻灣洞以北1公里是二王洞,二王洞有二王洞屯、灶孔眼兩個洞口,二王洞屯洞口寬20米、高6米,洞體長8297米,是通往箐口天坑底部的唯一通道,有兩個叉道,呈“人”字型,左道直達箐口天坑底部,右道通往天坑絕壁洞口。從洞口進入向北200米處有一大廳,長寬約200米,高約100米,晴天,陽光從灶孔眼頂部直射而下,蔚為壯觀,大廳四周鐘乳林立,形狀各異。再向北,通過鐘乳林立的走廊到達箐口天坑
三王洞:在二王洞向北750米,就到達三王洞,為牛鼻子洞一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水通道,目前探測的通道為化石洞穴,入口在閻王溝干谷谷壁上,海拔940米,總長110KM,是目前亞洲最長的溶洞,洞體總高差236.5米,洞道較為復雜,支洞繁多,相互串通,總體呈“Y”字型,結點處為環行洞道,主洞洞體宏大,洞內除部分地段為斜坡外,洞底較為平坦,鐘乳石遍布、粗大,形狀各異,直徑在1—8米,高在3—100米之間,最大的直徑達15米,有雄獅、蛤蟆、鱷魚、石水母、仙人指路、人生起點、欲罷不能、芝麻元霄、海獅覓食、天狗望月等眾多景觀,壁流石似簾幕自高垂異,琳瑯滿目。三王洞集旅游、科考于一體,極具觀賞和科考價值。
閻王溝峽谷:尾部緊靠三王洞口,自北端的上大灣至南端的灶孔眼,全長2300米,兩岸山脈最高峰1320米,峽谷最低點海拔842米,峽谷深度500米,是天王廟天坑、打鑼凼天坑最早的排水通道。根據峽谷的窄長程度和發育變化,閻王溝可分為上部較開闊的巖溶峽谷和下部的地縫式峽谷。上部的巖溶峽谷寬約在300米至600米之間,深度400米,下部的地縫式峽谷深度近100米,寬度不足100米,最窄處僅數米。 閻王溝峽谷目前是盲谷式現代峽谷,峽谷在雨季匯集的地表水從南端的灶孔眼匯入二王洞地下水排水系統中,最終在其南部的麻灣洞泉排出地表,而閻王溝發育的早期,地表溝水是經其上部峽谷從地表經過二王洞屯排往木棕河,后來由于閻王溝的下切和位置更低的地下排水道排水,因此,又可將這一段峽谷看作盲谷。閻王溝峽谷谷深林幽,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特別是靠近灶孔眼段,谷底深切,兩岸近乎垂直,寬度小,氣勢逼人。
石柱:在大落凼天坑的東北側,有一巖溶石柱,柱高60余米,直徑50米,巍然挺立于天坑邊上,似天坑的守護神,偉岸挺立的高大石柱與深不見底的、神秘莫測的大落凼天坑形成鮮明對比,陽剛與陰柔并存,構成一道獨特的景觀
紅山湖:位于后坪鄉政府以北3公里處,由一、二級水庫構成,面積200余畝,容量80萬立方,修建于70年代。湖水碧綠,微風吹來,水波蕩漾,紅山湖四周風景秀麗,有軍艦啟航、龜免賽跑、孔雀開屏、魚跳龍門、寶塔石林等景觀,四周景觀倒映湖面,風景迷人,是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
原始森林:在紅山水庫以北,是面積約1.5萬畝的原始森林,森林中,各種珍貴動植物眾多,樹大而高,樹冠呈寶塔型,最大直徑1米以上,干枯巨木漫山遍野,林中小溪縱橫,氣候清涼,微風習習,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森林的最高處海拔1700余米,登高而望,周圍豐都、彭水、武隆三縣近500平方公里的美景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人頭山:位于后坪鄉政府西部4公里處,因山頂酷似人頭而得名,海拔1450米,人頭由三塊巨石組成,面積僅100余平方米,人頭上細長的小草,如細長的頭發,微風吹來,發絲飄逸。頭山還有一段傳說:在彭水鹿鳴鄉有一座石山,酷似黃牛(解放前鹿鳴鄉又稱牛牽鋪),在人頭山和牛牽鋪之間有一座山形狀酷似犁(農村人稱之鏵口)故名鏵頭巖,當地人說,是很早以前,張果老從豐都耕地到了后坪時,突然雞叫演變而成。
山王墩:在后坪以東與人頭山隔巖相望的是山王墩。山王墩海拔1600余米,因山王敦前面的一巖石象虎頭(有人說是三塊石柱)而得名,山王敦上是面積約500畝的緩坡,森林繁茂,景色迷人,可作度假之地。
石林:在中嶺村、高坪村、紅山湖四周有面積約500余畝的石林風光,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科考價值
千年楠木:該楠木古樹有上千年樹齡,樹高100余米,樹冠覆蓋面積300㎡;樹干胸徑2.5米;該樹樹冠由直徑約1米的三條支干組成;傳說此三支干分別是武隆、彭水、豐都三縣的風水,若其中某一支生長茂盛,其所管的縣就風調雨順。
天池苗寨:天池壩是渝東南乃至重慶市內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少數民族民居建筑群,居住農戶53戶人口252人;農房多為土家吊腳樓,少數民族群眾民風純樸、熱情豪爽,民間文化傳承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