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心中,吃粽子成了端午節的“必修課”。作為傳統節日,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精神內涵遠不止是吃粽子,各地的端午節習俗也各有不同,給這個節日增添了許多的文化韻味。
包粽子,吃咸鴨蛋,祈求一年的平安祥和
包粽子,吃咸鴨蛋早已是端午節里市民不可落下的一項習俗。
每年端午節的前三四天,市民陳芳總要抽出一天專門包粽子。“我特別享受包粽子的過程。”陳芳說,她的親戚們從不用擔心端午節沒粽子吃,因為無論有多忙,她都會把親手包的粽子給親戚送去。
在陳芳看來,這就是一種傳統的盡孝方式。“平時工作忙,趁著端午給家里的老人送點粽子,坐下擺擺農門陣,這種感覺蠻好的,很幸福。”陳芳很滿足地說道。
記者在縣城各大農貿市場看到,除了傳統的白粽子以外,還有臘肉粽、火腿粽、甜棗粽等。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多的市民會選擇自己喜好的食物與糯米混合包制。
端午節煮咸鴨蛋吃也一種風俗。民間傳說,端午節吃鴨蛋不會腰痛。家里的長輩們還會拿溫熱的鴨蛋在小孩小肚子上滾幾圈,邊做邊說“一年不會肚子痛”之類的吉祥話。
掛洗艾草,驅毒除瘟,防蚊蟲叮咬
6月2日巷口鎮青吉村,村民王淑珍在太陽露頭前,就背著背篼到山上采摘艾草,五六枝不少,十幾枝不多,剪去帶泥的根部,整理齊正,用紅繩捆扎結實。
王淑珍告訴記者,端午的清晨會有很多人到山上采艾草,拿回來扎成一把放在門口屋檐下,以保平安。有些老人還要拿著艾草抽打家里面的墻角,邊打邊說“今日端午節,蝎子你聽著,只許墻上爬,不許把人蟄!”
“有的還會在艾草中混兩只帶葉的桃枝,懸掛到門外,門當、門旁的墻壁上也行,反正是要置之高位。”王淑珍說,桃,取“逃”之諧音,意即躲避、避讓,遠離所有災禍病恙。
在芙蓉中路沿線,記者看到不少市民購買艾草和菖蒲。市民李彥說,艾草能治病,可以內服外敷,還可熏洗。從前沒有蚊香,農家人便把艾草編起來曬干,夏天的時候點上一枝把蚊子熏跑。“過端午,除了吃粽子,還得買點菖蒲和艾草熬湯給小孩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