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船到豐都,乘了幾個小時的汽車。一路顛簸,還為掉隊的游客等了一個半小時。總算在午飯前到了天生橋景區的大門口。本想按照習慣拍上一張景區題頭照,不想游客們排隊的熱情高漲,只好在題頭里裝上了兩個團友。一個是合肥的黃先生,另一個則連名字都不知道。

廣義上說,一切橫跨溝谷或河流上的巖體都可稱為天生橋。典型的天生橋是地下河流長期侵蝕巖層,導致河流上游及兩岸巖石溶蝕、塌陷、獨留中心一段橫跨兩邊巖墻的巖體或石塊而成的地質結構。就是山體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有從下至上的松動以致坍塌。下面的坍塌了,而頂上卻還保持著原樣,形成了一個洞穿的大孔,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橋。
武隆天生橋景區的天生橋共有三座,全部以龍命名。除了橋,還有好大的面積是從上之下都有坍塌的,而四周又像墻壁一樣聳立在地面上,所以,又被稱作天坑。

和湘西張家界一樣,為了游覽的方便,也做了垂直電梯,直達橋洞半當間。雖然沒有那么高,排隊的柵欄倒是像上海世博會一樣彎折。一次排隊就用去了半個小時。心想著一定有步行通道可以下去,可是導游為了隊伍不亂,謊稱沒有,既耽誤了時間,又失去了觀光的機會。下次還是自由行為好。

第一座天龍橋, 橋高200米,跨度300米,因首當其沖,氣勢第一而得名。橋下有孔,孔中生洞,洞如迷宮,壯觀而又神奇。在下到谷底前,只能依稀地看到一個遠在山崖那一邊孔洞,而下到孔洞的底部,就像是到了一個高大的券頂的下面。


站在天龍橋的橋洞底部,向下探望,可以看到一個擴大了的四合院,據說是始建于唐朝的驛站。這就是景點里提到的最出名的景觀,張藝謀導演拍攝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外景地。說實話,在此片上映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并沒有看過這部由周杰倫主演的電影,直到合唱團排練了它的片尾曲《菊花臺》的合唱,為了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識才在網上看了這部片子。有點意外,本來應該位于交通要道的為中央政權溝通文件傳遞的驛站,竟然會布置在這個人煙罕至,直到最近才開發出來的以自然風景而著名的景區腹地。假如傳遞一個“八百里加急”什么的,還會這樣舍近求遠嗎?


順著石階走到谷底,左手邊就是被稱作青龍橋的第二個山洞。看是一個山洞,實際上卻是一條長長的峽谷,以經常會冒出一陣陣青色的霧氣而得名,幽深而又帶著幾分神秘的色彩。孔洞的實際垂直落差為350米,寬度為150米,跨度達到了400米。站在峽谷的底部,頭頂上的天光忽明忽暗,真的好似一條青龍直上云天。可惜正在修繕道路,橋洞的那一邊被一座小短墻攔住,無法走到盡頭。


走出谷底,眼前豁然開朗,沿景區車道可去出口。實際上,能開行小汽車的山道并不陡峭,也不漫長,步行向上不過十多分鐘。車站的盡頭,又是兩岔,一邊是等待著我們的大巴車的停車場,另一邊不遠就是著名的另一處景點,龍水峽地縫。雖然久有向往,無奈車上不斷催促。混在旅行團里的游客是沒有資格不服從導游的,雖然導游在路上已經霸占了我們近兩個小時的寶貴時間。不得已放棄了游覽地縫,上車前往芙蓉洞。看來下回還要來一次自由行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