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太陽特別好,白天氣溫一下升到20幾度,到了排練現場,路上被大太陽烤著,大家紛紛說穿多了。h姑娘干脆拿紫粉色圍巾做遮陽帽,將自己打扮做阿富汗婦女的樣子。露天劇場四周都是峭壁,我第一次對“鬼斧神工”這個成語有直觀的感性認識,有人推測現在的劇場也是沉陷下去的,不然四周懸崖不會如此筆直陡立。
演出的舞臺原來是荒草叢生的野地,武隆旅游開發后,這里做了“印象武隆”的演出現場,本月23號公演,現在正在做演出前最后階段的排練。下午的“川江號子”讓人印象深刻。喊號子的大叔一開腔,馬上感覺到音樂的力量,那是生命力的外淌!在拉纖時代,“號子”喊出船夫的勞苦,宅時代,“號子”讓我感覺“動”的誘惑。節奏、韻律、曲調,再簡單不過的歌詞,棒子敲擊大地,空氣仿佛都流動起來,現場的人都忍不住跟著哼唱,手舞足蹈。晚上又拍了兩遍“號子”,音樂好像熱風,吹走山上清冷的露水。
相比之下,另外兩個節目有點一般化,雖然幾位年輕編導雖然又唱又跳,拿出百分百力氣與音樂、燈光配合,包括各自道具配合,我很擔心其中一個節目會成為“抽水馬桶時間”。“田園”意蘊是很好,可如果只是展示牛羊馬鵝,動物園里更多動物呢。好節目應該有某種內涵在里面,如果用觀光客的理解去演繹田園,平庸就是不可避免的。
ps導演組的y老師非常有內涵,從零零星星的交談中知道他是重慶人、開過出租車、練過健身,自由職業,有宗教情懷,讀過很多書,也愛看電影,是不折不扣的讀書種子。從停車場到劇場,要路過一座隧道,y老師說這里適合拍與時空有關的電影,比如恐怖片什么的,說得h姑娘緊走幾步不搭理他。回來的路上,他給整車人講《死屋手記》和《圣經》故事,不知道明天是否有他編導的節目,期待一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