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口鄉恩渡洄水凼上船,十一點太陽光盛氣十足,夏蟬在樹梢上“熱啦”直叫。我邀了浩口鄉一位文友,尋了一葉扁舟。扁舟是條漁船,珠子溪上極普通的木板船。恩渡是芙蓉江上連接武隆縣浩口鄉與彭水縣大埡鄉的一個無名渡口,當年賀龍率紅軍曾駐扎過這里,老百姓感念紅軍就叫這個名兒,又叫紅軍渡。
山是水之骨,水是山之血,草木是山水之肌膚,在一步一景的珠子溪峽谷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溪面不過百十米,兩岸數百米高崖,如綠屏垂掛。葉脈相偎,高懸峭壁,隨風而舞,起伏如浪,翩躚翻卷,這是纖藤綠竹,珠子溪婉約動人的翠帶。虬枝蒼勁,苔藤裹身,枝枝相依,綿延不絕,蒼綠常在,這是古木,珠子溪千年如一的守侯。婀娜紛披,奇花綿香,層層入扣,絲絲緊密,葉葉含露,這是崖草,珠子溪四季變幻的衣衫。兩岸的山,陡直威嚴,盡是夢幻的風骨,凜然于天地的壯美給人以無邊的遐想。西岸,幾處懸泉奔流,常年不歇,最壯美的是瑪瑙飛瀑,泉水層疊而下濺起的薄薄霧藹,銀花怒綻,撩人思緒繽紛。珠子溪的水是水的精靈,這些因珠子溪而生,從草根樹根里濾過千百次的水,從草葉樹葉上滑落下來的水,從石壁和綠蘚上滲出來的水,遠看是敞亮的藍韻,近看是蓄涵的藍水,涌動是閃躍的藍光,靜臥是飄渺的藍帶,捋一把在手里,手是滿是清純,滿是滲進肌膚、銘入心骨的依戀……藍色是珠子溪流淌的情韻。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在珠子溪捋一把水的精靈,清冽透亮,誰人不樂!
撐船的是一位四十上下的漁民,船到珠子溪盡頭的白剎灘,我座在灘邊軟紗上,問他:“芙蓉江的山,有神話傳說,水呢?”。對著一溪粼粼藍光,一灣幽幽藍水,他說:“這水,清亮得很,洪水時也渾不到幾天,這水養的魚特別鮮,養的嬌阿依特別好看,嬌阿依的歌喉特別好聽。”“ 嬌阿依是女人?”“不,是姑娘。”“這水,這么神異?”他笑而不答。太陽當頂,溪水波光閃閃,“熱啦”聲音此起彼伏,一切融入安然自得的意境中了。
十年后,又在恩渡洄水凼上船,沒有“熱啦”蟬噪,初夏的太陽掩進了層云。下午兩點,三艘渡輪載了我和二十多位珠子溪文學筆會的文友,擠進珠子溪。
剛下過雨,溪水有點渾,兩岸纖藤綠竹、崖草古木、飛漱流泉,神采依然。一群人如鯽般穿到了白汊灘,隨興而坐,隨意而行,各自歡享溪峽之美。灘岸上還是幾處人家,只多了一幅烤魚招貼。幾條魚船橫在溪邊,一個二十幾歲的漁民兜售他的魚。他說:“溪里魚不好打了,吃上條一斤的鱖魚,運氣咯。”不買魚,他也不介意。有販子來收魚,這里三十元一斤,進了縣城就六十元一斤,或許更貴。他說:“這里的魚真,城里吃的,多是冒名頂替。”冒名頂替,這司空見慣的手段,很多時候必要去爭究這真與假?
珠子溪,多少人折服在了你面前,卻又有多少人愿為你真心付出?游人一波一波慕名而來,盛夏之夜,白汊灘邊搭滿了帳篷。江口電站未蓄水之前,珠子溪是一枚精美的名片,薈萃了芙蓉江山水的精華。江口電站蓄水,高峽成了平湖,白汊灘以下,芙蓉江和芙蓉湖從容走向前臺,芙蓉洞、天生三橋、龍水峽地縫、仙女山……次第登場,各自以掠人心魄的姿色耀然于世,珠子溪悄然在了幕后,似比黃花瘦。
被稱為亞洲第二高橋,連接武隆與彭水兩縣,直通貴州的芙蓉江大橋,從珠子溪上高懸而過,浩口電站在上游不遠處開工,攔水高壩托出芙蓉江又一個畫境般的高峽平湖。十年了,珠子溪,炫然前臺的日子還遠嗎?